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 第14-16页 |
·研究现状与既有成果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1章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 第22-50页 |
·精神家园的来龙去脉 | 第22-38页 |
·精神现象的学理探讨 | 第23-29页 |
·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 | 第29-32页 |
·精神家园的内涵、类型及特征 | 第32-38页 |
·中华民族:从民族融合到自觉认同 | 第38-42页 |
·古代的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 第38-39页 |
·“中华民族”观念的产生与广泛认同 | 第39-41页 |
·抗日战争促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 | 第41-42页 |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和内涵 | 第42-50页 |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含义 | 第42-45页 |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 | 第45-46页 |
·几组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46-50页 |
第2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况 | 第50-86页 |
·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50-55页 |
·近代以来民族精神家园面临的危机 | 第50-52页 |
·国民党专制主义文化思潮泛滥 | 第52-53页 |
·沦陷区奴化教育对精神家园的瓦解 | 第53-55页 |
·中国共产党是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领导者 | 第55-61页 |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 第55-57页 |
·党成立后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 第57-58页 |
·延安时期党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领导 | 第58-61页 |
·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和特征 | 第61-68页 |
·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 第61-65页 |
·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点 | 第65-68页 |
·延安时期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途径 | 第68-86页 |
·领导人著作是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光辉指南 | 第68-74页 |
·党的方针政策在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 | 第74-77页 |
·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77-80页 |
·党报党刊在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的作用 | 第80-82页 |
·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第82-86页 |
第3章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 | 第86-100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 | 第86-89页 |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 第86-88页 |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 第88页 |
·扩大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 | 第88-89页 |
·延安时期党对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的阐述 | 第89-93页 |
·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论述 | 第89-90页 |
·共产党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 第90-91页 |
·把共产主义宣传与革命实践统一起来 | 第91-92页 |
·延安精神:布尔什维克精神的生动展示 | 第92-93页 |
·党对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关系的理论阐述 | 第93-100页 |
·国民党三民主义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挑战 | 第94-95页 |
·新三民主义的内涵及其与共产主义的异同 | 第95-97页 |
·新三民主义成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 第97-100页 |
第4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土壤和根基 | 第100-118页 |
·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100-105页 |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转变 | 第101-102页 |
·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102-104页 |
·文艺座谈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 第104-105页 |
·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文化同外国文化的关系 | 第105-110页 |
·近代中国的中西文化论争: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 | 第105-107页 |
·批判地吸收外国进步文化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107-109页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109-110页 |
·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民族文化的关系 | 第110-114页 |
·民族文化是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 | 第110-112页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 第112-113页 |
·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 | 第113-114页 |
·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文化同人民大众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大众化的思想 | 第115页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文化大众化的探索 | 第115-116页 |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贡献 | 第116-118页 |
第5章 爱国主义精神: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 | 第118-132页 |
·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及表现形态 | 第118-123页 |
·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 第118-120页 |
·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形态 | 第120-123页 |
·中国共产党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升华 | 第123-125页 |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 第123-124页 |
·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辩证统一 | 第124-125页 |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 第125-127页 |
·以党员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第125-126页 |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第126-127页 |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127页 |
·延安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的时代价值 | 第127-132页 |
·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大义气度 | 第128页 |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 第128-129页 |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 第129-130页 |
·百折不挠、克服万难的民族自强信念 | 第130-132页 |
第6章 民主精神: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精华 | 第132-142页 |
·民主成为引领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强音 | 第132-135页 |
·时代精神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 | 第132-133页 |
·五四以来民主成为时代精神的旗帜 | 第133-135页 |
·中共的民主政治思想促进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 第135-138页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理论诠释 | 第135-136页 |
·现代民主意识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培育 | 第136-138页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实践与理想图景 | 第138-142页 |
·民主宪政运动勃兴促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第138-139页 |
·三三制政权:抗日根据地民主精神的生动体现 | 第139-140页 |
·民主联合政府: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政体目标 | 第140-142页 |
第7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时期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 | 第142-158页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第143-149页 |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 | 第143-145页 |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第145-147页 |
·动员全民族抗战,推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第147-149页 |
·高举抗战、团结、进步旗帜维护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149-151页 |
·文化领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151-158页 |
·抗战初期文化救亡运动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 第152-154页 |
·重庆抗战文化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贡献 | 第154-155页 |
·西南抗战文化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贡献 | 第155-158页 |
第8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 第158-194页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意义 | 第158-166页 |
·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柱 | 第159-160页 |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 | 第160-162页 |
·创造了中华民族新文化,培育了中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 | 第162-164页 |
·塑造了坚毅的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 第164-166页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当代启示 | 第166-194页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目标归宿 | 第167-171页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方向 | 第171-174页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保障 | 第174-178页 |
·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现路径 | 第178-189页 |
·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组织基础 | 第189-194页 |
结束语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