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录 | 第10-11页 |
表录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民俗旅游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特色民俗旅游概念 | 第21-28页 |
·民俗旅游和特色民俗旅游内涵 | 第21-24页 |
·特色民俗旅游特征 | 第24-25页 |
·民俗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旅游资源 | 第25-26页 |
·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26-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8-29页 |
·旅游人类学理论 | 第29-31页 |
3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及民俗旅游发展历程 | 第31-41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 第31-38页 |
·饮食民俗旅游资源 | 第31-32页 |
·建筑民俗旅游资源 | 第32-33页 |
·岁时节日与庙会 | 第33-34页 |
·体育民俗旅游资源 | 第34-35页 |
·曲艺演艺 | 第35页 |
·民间工艺、民间艺术 | 第35-38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 第38-39页 |
·丰富多样性 | 第38页 |
·文化性 | 第38页 |
·群众基础性 | 第38-39页 |
·包容性 | 第39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历程 | 第39-41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初期---分散式发展 | 第39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中期---集中式发展 | 第39-40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发展期---多样式发展 | 第40-41页 |
4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的开发价值分析 | 第41-53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 第41-48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41-43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保护现状 | 第45-47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 第48-50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价值 | 第48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区位价值 | 第48-49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后发价值 | 第49-50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矛盾冲突 | 第50-53页 |
·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与人们渴望改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 | 第51页 |
·旅游者与民俗地区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 | 第51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之间的矛盾 | 第51-52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发展与河南其他经济产业间的矛盾 | 第52-53页 |
5 国外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经验借鉴 | 第53-59页 |
·国外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第53-54页 |
·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模式 | 第53页 |
·体验式民俗旅游模式 | 第53页 |
·民俗遗产旅游模式 | 第53-54页 |
·国外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 第54-55页 |
·保护与传承同步进行 | 第54页 |
·保护为前提,创新促发展 | 第54-55页 |
·集中优势,突出特色 | 第55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选择 | 第55-59页 |
·“前台、后台”模式 | 第55-56页 |
·专题性民俗博物馆模式 | 第56-57页 |
·旅游演艺模式 | 第57页 |
·动态民俗村模式 | 第57-59页 |
6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及对策 | 第59-64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第59-60页 |
·文化性和独特性原则 | 第59页 |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59-60页 |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原则 | 第60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 第60-61页 |
·保持民俗资源原真性的开发 | 第60页 |
·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 | 第60-61页 |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开发 | 第61页 |
·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 第61-64页 |
·政府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61-62页 |
·做好旅游资源的规划评价 | 第62页 |
·重视民俗资源保护和民俗旅游人才的培养 | 第62-63页 |
·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 第63-64页 |
7 结论 | 第64-65页 |
·总结 | 第64页 |
·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