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8-9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 | 第8-9页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 | 第9-11页 |
·国际经验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确立时期 | 第14-15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时期 | 第15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巩固发展时期 | 第15-16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时期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体系 | 第17-23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 | 第18-19页 |
·联邦《各州专科大学发展协议》 | 第18页 |
·联邦《职业教育法》 | 第18-19页 |
·职业教育促进法 | 第19页 |
·其他相关法律 | 第19页 |
·德国高职教育法制和政策体系的特点 | 第19-20页 |
·相关法律法规相互配套 | 第19-20页 |
·明确规定各方权利与责任 | 第20页 |
·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 | 第20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动向 | 第20-23页 |
·考虑人口结构变化 | 第20-21页 |
·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会 | 第21页 |
·提供教育的互通性 | 第21页 |
·扩展新的活动领域 | 第21页 |
·促进职业教育培训的国际化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 | 第23-27页 |
·高等职业学历教育 | 第25-26页 |
·高等职业非学历教育 | 第26-27页 |
第五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和质量保障体系 | 第27-33页 |
·多元充足的经费体系 | 第27-30页 |
·国家资助 | 第28页 |
·企业直接资助 | 第28页 |
·企业集资资助 | 第28-29页 |
·企业外资资助 | 第29-30页 |
·个人资助 | 第30页 |
·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 第30-33页 |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 | 第30页 |
·行业协会的监督 | 第30-31页 |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方式 | 第31页 |
·有效的国家干预 | 第31-33页 |
第六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 第33-36页 |
·高职院校师资的构成 | 第33页 |
·高职院校师资的准入资格 | 第33-34页 |
·高职院校师资的工作量 | 第34页 |
·师资的进修与专业发展 | 第34-35页 |
·高职院校师资的待遇 | 第35-36页 |
第七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 第36-43页 |
·面向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 第36-37页 |
·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 第37-40页 |
·专业设置适应行业企业需求,针对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 | 第37页 |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 第37-40页 |
·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 第40-43页 |
第八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43-50页 |
·观念认识方面的问题 | 第43-44页 |
·社会对高职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 第43页 |
·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 | 第43-44页 |
·企业缺乏成熟的校企合作观念 | 第44页 |
·政府对高职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第45页 |
·高职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法律政策环境 | 第45页 |
·高等职业院校方面的问题 | 第45-47页 |
·师资力量薄弱 | 第45-46页 |
·科研能力不足 | 第46页 |
·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应校企合作的发展 | 第46-47页 |
·企业自身合作能力有限 | 第47-48页 |
·校企合作运行中的问题 | 第48-50页 |
·校企合作模式落后 | 第48页 |
·校企合作体制不健全 | 第48-49页 |
·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不完善 | 第49-50页 |
第九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相关建议 | 第50-56页 |
·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50-51页 |
·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与宣传 | 第50页 |
·高等职业院校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 第50页 |
·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 第50-51页 |
·校企合作外部环境建设 | 第51-52页 |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保障校企合作经费 | 第51页 |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保障校企合作的实施 | 第51-52页 |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建设 | 第52-53页 |
·提高科研实力 | 第52页 |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第52页 |
·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52-53页 |
·企业自身合作能力建设 | 第53页 |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 第53-56页 |
·建立自上而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第54页 |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 第54-55页 |
·创新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