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混凝土结构早龄期的定义 | 第1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性分析 | 第13-15页 |
·施工期结构安全性分析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0页 |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性能研究 | 第17-18页 |
·施工期结构安全性研究 | 第18-2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2 混凝土结构抗力基本参数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29-37页 |
·影响结构抗力不定性的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 | 第29-30页 |
·结构构件的几何参数 | 第30页 |
·结构构件的计算模式 | 第30页 |
·混凝土强度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30-33页 |
·调查概况 | 第30页 |
·调查结果及其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钢筋性能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调查概况 | 第33页 |
·调查结果及其统计分析 | 第33页 |
·生产水平对钢筋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构件几何参数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调查概况 | 第34页 |
·调查结果及其统计分析 | 第34页 |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3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的现场调查与试验研究 | 第37-45页 |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试验研究 | 第37-40页 |
·原材料 | 第37-38页 |
·配合比 | 第38页 |
·试件成型与养护 | 第38页 |
·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的现场调查 | 第40-42页 |
·调查概况 | 第40-41页 |
·调查结果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4 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的建立 | 第45-53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原材料及试件制作 | 第45-46页 |
·试验仪器 | 第46页 |
·试件测试 | 第46页 |
·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碳化 | 第46-50页 |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碳化的发展规律 | 第46-48页 |
·粉煤灰混凝土不同浇筑面早期碳化深度的差异 | 第48页 |
·粉煤灰掺量对早期碳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养护时间对早期碳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水灰比对早期碳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页 |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碳化深度的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的建立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5 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53-67页 |
·试验设计 | 第53-61页 |
·试件外观及数量的设计 | 第53-55页 |
·试验的材料性能 | 第55-57页 |
·试件的制作过程 | 第57-59页 |
·试验的加载装置和测量仪器 | 第59-60页 |
·试验的测试项目 | 第60-61页 |
·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 第61-65页 |
·拉拔试件的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 第61-62页 |
·梁式试件的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6 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结果 | 第67-93页 |
·粘结应力的求法 | 第67-69页 |
·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时变规律 | 第69-73页 |
·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73-87页 |
·粉煤灰掺量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钢筋种类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75-76页 |
·混凝土强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钢筋直径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78-79页 |
·梁式试件的试验结果 | 第79-86页 |
·两种试验方法的结果对比 | 第86-87页 |
·极限粘结应力的计算模型 | 第87-90页 |
·极限粘结应力的计算 | 第87-88页 |
·极限粘结应力的计算模型 | 第88-90页 |
·粉煤灰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第90-92页 |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建立的方法 | 第90-92页 |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建立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7 早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93-119页 |
·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93-105页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93-97页 |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97-100页 |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 第100-102页 |
·混凝土压碎后的处理 | 第102页 |
·钢材的材料性质 | 第102-103页 |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单元类型 | 第103-105页 |
·拉拔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105-113页 |
·单元类型 | 第105页 |
·材料性质 | 第105-10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08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3页 |
·梁式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113-117页 |
·单元类型 | 第113-114页 |
·材料性质 | 第11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14-115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8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19-137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试验 | 第119-127页 |
·构件设计、试验加载及量测内容 | 第119-121页 |
·试验结果 | 第121-127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拟 | 第127-131页 |
·龄期梁的有限元建模过程 | 第127-128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1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131-134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假定 | 第131-132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132-134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验证 | 第134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时变规律 | 第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7页 |
9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时变模型 | 第137-153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有限元模拟 | 第137-149页 |
·偏心受压构件的有限元建模过程 | 第137-138页 |
·大偏心受压构件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138-142页 |
·小偏心受压构件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142-145页 |
·偏心距对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145-149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149-151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计算采用的基本假定 | 第149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149-151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模型的验证 | 第151-152页 |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压构件承载力时变规律 | 第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3页 |
10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6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53-154页 |
·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