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21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 第10-13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六、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一、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公共参与 | 第21-24页 |
(一) 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公共参与: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具体展现 | 第22-24页 |
二、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公共参与 | 第24-28页 |
(一) 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24-26页 |
(二) 大学生公共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26-28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公共参与现实规定 | 第28-30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价值和灵魂 | 第28页 |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公共参与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30-52页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涵义 | 第30-35页 |
(一) 公共参与 | 第30-31页 |
(二) 大学生公共参与 | 第31-33页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 | 第33-35页 |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基本方式 | 第35-41页 |
(一) 公共参与方式的划分 | 第36-37页 |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个体的参与 | 第37-39页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组织的参与 | 第39-41页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基本特征 | 第41-47页 |
(一) 主体的多层维度 | 第41-43页 |
(二) 活动的频率频繁 | 第43-45页 |
(三) 形式的排他私密 | 第45-47页 |
四、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主要问题 | 第47-52页 |
(一) 大学生公共参与能力有限 | 第47-49页 |
(二) 大学生公共参与资源不足 | 第49-52页 |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价值引领 | 第52-71页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价值坐标 | 第52-57页 |
(一) 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价值分析的两个维度 | 第52-54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导价值 | 第54-55页 |
(三) 同辈认同: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价值认知与评判 | 第55-57页 |
二、 当代社会思潮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 第57-65页 |
(一) 影响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 第58-61页 |
(二) 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取向的主要方式 | 第61-63页 |
(三) 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 | 第63-65页 |
三、 价值整合:引领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战略选择 | 第65-71页 |
(一) 价值整合的基本内涵 | 第65-67页 |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整合的依据 | 第67-68页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整合的目标 | 第68-71页 |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行为引导 | 第71-89页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行动逻辑 | 第71-76页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行动空间 | 第71-73页 |
(二) 在参与中互动:以党团组织为例 | 第73-75页 |
(三) 在互动中参与:以同辈群体为例 | 第75-76页 |
二、 生成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行为模式的微观环境 | 第76-83页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要微观环境 | 第77-79页 |
(二) 微观环境作用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要素解析 | 第79-81页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微观环境提升路径 | 第81-83页 |
三、 主体培育:引导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任务 | 第83-89页 |
(一) 大学生作为公共参与主体的再认识 | 第83-84页 |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主体培育的原则 | 第84-86页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主体培育的机制 | 第86-89页 |
第五章 以“融入全过程”有效引领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 | 第89-10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引领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基本前提 | 第89-94页 |
(一) “融入全过程”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现实意义 | 第89-91页 |
(二) 有效“融入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责任 | 第91-92页 |
(三) 提升大学生公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 第92-94页 |
二、 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建设 | 第94-98页 |
(一)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思想建设 | 第94-95页 |
(二)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组织建设 | 第95-97页 |
(三)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职能建设 | 第97-98页 |
三、 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 | 第98-103页 |
(一) 不断拓展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 第99-100页 |
(二) 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利用率 | 第100-101页 |
(三) 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 第101-103页 |
结语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后记 | 第107-10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