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34页 |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 本研究相关概念解析 | 第16-19页 |
三、 学术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9页 |
四、 研究框架及研究的重难点 | 第29-30页 |
五、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0-3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重塑 | 第34-5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重塑的历史背景 | 第34-38页 |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危局 | 第34-35页 |
(二) “四人帮”对中央最高权力觊觎已久并蠢蠢欲动 | 第35-36页 |
(三) 华国锋临危受命却仍坚持毛泽东的晚年错误 | 第36-3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重塑的现实条件 | 第38-46页 |
(一) “四人帮”的覆灭及其影响的消除 | 第38-41页 |
(二)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及大批老干部的解放 | 第41-43页 |
(三) 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 | 第43-4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重塑的主要标志 | 第46-53页 |
(一) 正式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 第47-48页 |
(二)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 第48-50页 |
(三) 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第50-5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历史演进 | 第53-6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历史演进的序幕 | 第53-57页 |
(一) “培养接班人”思想的形成 | 第53-54页 |
(二) “中央书记处”机构的恢复 | 第54-55页 |
(三) “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出台 | 第55-5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 | 第57-63页 |
(一) 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 | 第57-59页 |
(二) 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 第59-62页 |
(三) 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 第62-6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历史演进的主要特点 | 第63-67页 |
(一) 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伴随 | 第63-64页 |
(二) 与完善集体领导的制度设计相一致 | 第64-65页 |
(三) 与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相契合 | 第65-6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素质提升 | 第67-8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素质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 第67-7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素质的内涵 | 第67-6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素质的特点 | 第68-70页 |
(三) 领袖主体素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 第70-7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素质的基本构成 | 第71-76页 |
(一) 政治素质 | 第71-72页 |
(二) 理论素质 | 第72-73页 |
(三) 文化素质 | 第73-74页 |
(四) 身心素质 | 第74-7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素质提升的路径 | 第76-83页 |
(一) 通过读书学习促进领袖主体素质提升 | 第76-78页 |
(二) 通过总结经验促进领袖主体素质提升 | 第78-79页 |
(三) 通过参加实践促进领袖主体素质提升 | 第79-8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结构优化 | 第83-9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结构的内涵及特点 | 第83-8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结构的内涵 | 第83-8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结构的特点 | 第84-8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结构的表现形式 | 第85-8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显性结构 | 第85-8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隐性结构 | 第87-89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结构优化的途径 | 第89-94页 |
(一) 通过提拔年轻干部促进领袖主体结构优化 | 第90-91页 |
(二) 通过搞好班子团结促进领袖主体结构优化 | 第91-92页 |
(三) 通过合理安排分工促进领袖主体结构优化 | 第92-94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作用发挥 | 第94-10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独特作用 | 第94-97页 |
(一) 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 第94-95页 |
(二) 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 | 第95-96页 |
(三) 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 第96-9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环节 | 第97-103页 |
(一) “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作用发挥的前提 | 第97-99页 |
(二) “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 | 第99-100页 |
(三)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作用发挥的标志 | 第100-101页 |
(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作用发挥的归宿 | 第101-10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要求 | 第103-107页 |
(一) 正确处理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二) 正确处理领袖人物与理论工作者的关系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评价标准 | 第107-12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一般标准 | 第107-110页 |
(一) 能动性标准 | 第107-108页 |
(二) 历史性标准 | 第108-109页 |
(三) 全面性标准 | 第109-11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基本评价标准 | 第110-124页 |
(一)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 | 第110-115页 |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第115-119页 |
(三) 对领袖主体自身的要求 | 第119-124页 |
结语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后记 | 第133-13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