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目视觉的三维人脸重建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三维人脸重建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三维人脸重建方法回顾与总结 | 第9-13页 |
·基于特殊设备的直接三维人脸重建方法 | 第9-11页 |
·基于通用模型的间接三维人脸重建方法 | 第11-12页 |
·基于普通摄像机图像的三维人脸重建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贡献 | 第13-15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三维人脸重建系统总体设计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摄像机标定技术 | 第20-38页 |
·本章介绍 | 第20页 |
·摄像机模型 | 第20-23页 |
·摄像机针孔模型 | 第20-21页 |
·坐标系统及其变换关系 | 第21-23页 |
·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23-30页 |
·传统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24-28页 |
·摄像机自标定方法 | 第28页 |
·主动视觉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28-30页 |
·双目立体标定 | 第30-34页 |
·双目立体标定原理 | 第30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极线几何与图像校正 | 第34-37页 |
·极线几何 | 第34页 |
·图像校正 | 第34-36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三维人脸重建区域提取 | 第38-48页 |
·本章介绍 | 第38页 |
·图像预处理 | 第38-39页 |
·中值滤波 | 第38页 |
·光线补偿 | 第38-39页 |
·人脸检测算法研究 | 第39-47页 |
·基于肤色模型的方法 | 第39-42页 |
·基于Adaboost 算法的方法 | 第42-44页 |
·三维人脸重建区域提取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立体匹配研究 | 第48-58页 |
·本章介绍 | 第48页 |
·立体匹配的约束条件 | 第48-49页 |
·匹配代价计算 | 第49页 |
·局部匹配算法 | 第49-51页 |
·WTA 算法 | 第50页 |
·Realtime 算法 | 第50-51页 |
·全局匹配算法 | 第51-54页 |
·动态规划算法 | 第51-53页 |
·其它全局算法 | 第53-54页 |
·算法总结与改进 | 第54-55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区域生长算法研究 | 第58-63页 |
·本章介绍 | 第58页 |
·主要的区域生长算法 | 第58-60页 |
·区域生长算法原理 | 第58-59页 |
·基于视差约束的区域生长策略 | 第59页 |
·基于算法的区域生长策略 | 第59-60页 |
·改进的区域生长算法 | 第60-61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三维人脸重建实现 | 第63-68页 |
·本章介绍 | 第63页 |
·三维人脸重建软硬件平台 | 第63-64页 |
·软件平台 | 第63页 |
·硬件平台 | 第63-64页 |
·三维人脸点云重建 | 第64-67页 |
·人脸三维信息恢复 | 第64-65页 |
·三维人脸重建与纹理映射 | 第65-66页 |
·三维人脸重建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