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道理论的浙江省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我国废弃铁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9-12页 |
·理论和实践中对废弃铁路认识上的不足 | 第12页 |
·小结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示意图 | 第14-16页 |
2 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绿道”理论 | 第16-19页 |
·绿道的概念 | 第16页 |
·绿道的分类 | 第16-18页 |
·绿道的功能 | 第18页 |
·可运用于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的绿道理论 | 第18-19页 |
·“棕地”生态修复 | 第19-22页 |
·概念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向 | 第20-21页 |
·棕地生态修复的特点 | 第21页 |
·意义 | 第21-22页 |
·可运用于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的生态修复理论 | 第22页 |
·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研究的其他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22-23页 |
·自然侵蚀理论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3 国内外现有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研究 | 第25-43页 |
·背景 | 第25页 |
·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国内外实践案例研究 | 第27-42页 |
·从改造方式角度研究 | 第27-37页 |
·改造成绿道 | 第27-31页 |
·改造成城市道路 | 第31-34页 |
·改造成城市轨道交通 | 第34-36页 |
·启示 | 第36-37页 |
·从改造内容角度研究 | 第37-42页 |
·生态恢复 | 第37-39页 |
·文态恢复 | 第39-40页 |
·商态恢复 | 第40-41页 |
·启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绿道理论在废弃铁路再利用中的演绎及应用 | 第43-52页 |
·演绎的基础 | 第43-44页 |
·与传统的改造利用方法的区别比较 | 第44-45页 |
·绿道理论对废弃铁路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 | 第45-46页 |
·基于绿道理论的废弃铁路改造利用模式创建 | 第46-51页 |
·绿道理论在废弃铁路改造与再利用中的应用步骤 | 第46-47页 |
·影响因子的确定 | 第47-48页 |
·废弃铁路改造为绿道的发展模式类型创建 | 第48-51页 |
·设计策略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分析 | 第51-52页 |
·适用性 | 第51页 |
·优缺点 | 第51-52页 |
5 浙江省废弃铁路改造与再利用实践证明 | 第52-73页 |
·浙江省废弃铁路概况 | 第52-54页 |
·浙江省废弃铁路的现状及景观结构特征 | 第54-55页 |
·现状 | 第54-55页 |
·景观结构特征 | 第55页 |
·浙江省现有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的方法 | 第55-59页 |
·改造成遗址公园 | 第55-57页 |
·改造成城市快速通道 | 第57-58页 |
·简单的拆除或荒废 | 第58-59页 |
·典型段的改造与利用案例 | 第59-73页 |
·杭州南星桥闸口机务段 | 第59-66页 |
·背景 | 第59-60页 |
·现状 | 第60-61页 |
·改造利用影响因子分析 | 第61-63页 |
·规划设计方案 | 第63-66页 |
·义乌浙赣铁路旧线(苏溪—大陈段) | 第66-73页 |
·背景 | 第66-67页 |
·现状 | 第67-69页 |
·改造利用影响因子分析 | 第69页 |
·规划设计方案 | 第69-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图表清单 | 第78-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