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导论 | 第15-30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8-2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9-2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24页 |
(三) 总体述评 | 第24-26页 |
三、研究思路、文章架构、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26-30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文章架构 | 第26-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渊源 | 第30-5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确立与建构 | 第30-50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早期萌芽 | 第30-34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初步形成 | 第34-37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正式确立 | 第37-43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丰富与完善 | 第43-5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第50-56页 |
一、列宁的社会形态观 | 第50-53页 |
二、毛泽东的社会形态观 | 第53-56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实践探索 | 第56-76页 |
第一节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探索 | 第56-71页 |
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重心的东移 | 第58-66页 |
二、“苏联模式”变奏曲 | 第66-71页 |
第二节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71-76页 |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实践与反思 | 第71-74页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与反思 | 第74-76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过程 | 第76-8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 | 第76-80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过程 | 第76-78页 |
二、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 第78-80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发展 | 第80-84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发展过程 | 第80-82页 |
二、江泽民的理论贡献 | 第82-84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化 | 第84-88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化过程 | 第84-86页 |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理论贡献 | 第86-88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根据 | 第88-101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国情根据 | 第88-94页 |
一、客观、全面的视角因素 | 第88-91页 |
二、历史、发展性的视角因素 | 第91-92页 |
三、比较、辩证的视角因素 | 第92-94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生产力根据 | 第94-97页 |
一、生产力的特殊结构状况因素 | 第94-95页 |
二、生产力的特殊地位因素 | 第95-97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形成的思想文化根据 | 第97-101页 |
一、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因素 | 第97-99页 |
二、文化发展同精神需求的不完全适应性因素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 第101-116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涵 | 第101-107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社会主义性质 | 第101-104页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初级阶段性质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与具体分期 | 第107-113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 | 第107-110页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分期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关系 | 第113-116页 |
一、“三形态”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 第113-114页 |
二、“五形态”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 第114-115页 |
三、社会形态的规定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科学地位 | 第116-136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 第116-123页 |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 第116-118页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石 | 第118-119页 |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 第119-121页 |
四、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依据 | 第123-132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依据 | 第123-125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依据 | 第125-127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 | 第127-129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依据 | 第129-130页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第132-136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 第132-133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认知过程 | 第133-134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认知结果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价值意蕴 | 第136-151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价值 | 第136-143页 |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创新 | 第136-138页 |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38-140页 |
三、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140-141页 |
四、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 第141-143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实践价值 | 第143-147页 |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发展障碍的思想利器 | 第143-144页 |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利器 | 第144-146页 |
三、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利器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时代价值 | 第147-151页 |
一、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的重要使命 | 第148页 |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 第148-149页 |
三、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武器 | 第149-151页 |
结语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4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