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中国救灾外交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导论第13-46页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第13-1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40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40-43页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的新意第43-46页
第一章 救灾外交概述第46-72页
 一、救灾外交的概念及实施的条件约束第46-51页
  (一) 救灾外交的概念第46-48页
  (二) 救灾外交实施的条件约束第48-51页
 二、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与种类第51-59页
  (一) 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第51-57页
  (二) 救灾外交的种类第57-59页
 三、救灾外交的形式与特点第59-66页
  (一) 救灾外交的形式第59-64页
  (二) 救灾外交的特点第64-66页
 四、救灾外交的功能与障碍第66-72页
  (一) 救灾外交的功能第66-70页
  (二) 救灾外交的障碍第70-72页
第二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现状:动因、形式与机制第72-117页
 一、中国实施救灾外交的动因第72-81页
  (一) 救灾需要第72-79页
  (二) 外交需求第79-81页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形式第81-89页
  (一) 协商合作第82-83页
  (二) 救灾演习第83-84页
  (三) 声援慰问第84-87页
  (四) 救灾支援第87-89页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参与机制第89-117页
  (一) 联合国救灾合作机制第90-92页
  (二) 区域机制:亚洲救灾合作机制第92-95页
  (三) 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合机制第95-106页
  (四) 三边机制:中日韩三国机制与中俄印三国机制第106-111页
  (五) 双边机制第111-117页
第三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评估:成就、不足与障碍第117-147页
 一、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成就第117-127页
  (一) 提升国家形象第117-122页
  (二) 加深周边合作第122-124页
  (三) 拓宽外交视野第124-127页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不足第127-135页
  (一) 重物援轻人文第127-130页
  (二) 重参与轻主导第130-132页
  (三) 重应急轻预防第132-135页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障碍第135-147页
  (一) 法律机制不健全第135-141页
  (二) 技术装备不完善第141-142页
  (三) 政治因素的干扰第142-147页
第四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展望:条件、策略与建议第147-184页
 一、中国救灾外交的条件建设第147-156页
  (一) 救灾外交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第147-152页
  (二) 救灾合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第152-155页
  (三) 国际救灾硬件的装备与选择第155-156页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策略谋划第156-170页
  (一) 化灾为益:以灾害信息共享为依托搭建沟通平台第156-160页
  (二) 化害为谊:以国际救灾合作为契机改善国际关系第160-165页
  (三) 化危为机:以紧急人道救援为旗帜提升国家实力第165-170页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政策建议第170-184页
  (一) 展开积极救灾外交第170-175页
  (二) 谋划全球备灾布局第175-178页
  (三) 寻求救灾外交话权第178-184页
结语第184-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16页
 一、中文类第187-200页
  1. 著作类第187-193页
  2. 论文类第193-200页
 二、英文类第200-208页
 三、网站类第208-216页
后记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和中国在非洲之角外交政策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