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选题提出 | 第1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关注点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4-20页 |
·宅文化及宅系语言的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お宅”的语义源头 | 第14-15页 |
·当“OTAKU”变成了“宅”——本土化后的宅文化 | 第15页 |
·ACG 文化与“OTAKU 文化” | 第15-16页 |
·本文以“狭义宅文化”作为研究的文化背景 | 第16页 |
·研究对象为“宅系”网络语言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为 2008 年 2013 年 | 第17-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拟态环境的涵义特征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20页 |
·社会意义 | 第20页 |
·商业意义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宅系语言在中国 | 第22-35页 |
·宅系语言总览及近几年的趋势(指 2008 年开始) | 第22-23页 |
·宅系语言与网络流行语的关系 | 第22页 |
·2008 年至 2013 年宅系语言总览 | 第22-23页 |
·宅系网络语言构成及特征 | 第23-25页 |
·宅系语义构成 | 第23-24页 |
·宅系语言特征 | 第24-25页 |
·宅系语言的多重赋义 | 第24-25页 |
·宅系语言构成受到恶搞文化的深刻影响 | 第25页 |
·宅系语言的碎片化、标识化 | 第25页 |
·宅系语言使用者的群体特征及相关调查 | 第25-31页 |
·宅群体特征 | 第25-31页 |
·宅与宅系语言的关系 | 第26页 |
·研究调查目的、方法与概况 | 第26-27页 |
·问卷调查报告 | 第27-30页 |
·问卷调查结论 | 第30-31页 |
·宅语言的生存空间 | 第31-35页 |
·宅系语言主要活动媒体 | 第31-32页 |
·弹幕视频网站的特性 | 第32页 |
·宅系语言的传播路径 | 第32-35页 |
·宅系语言的内部传播 | 第32-33页 |
·宅系语言的对外传播——大众媒介对宅系语言传播的作用..27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宅系语言传播系统及效果 | 第35-42页 |
·宅媒体与宅语言的交叉作用 | 第35-37页 |
·弹幕视频网站对于宅文化的推力 | 第35-36页 |
·弹幕视频网站的娱乐性与宅文化的天然契合 | 第35-36页 |
·高密度重复传播造就话题性宅语言 | 第36页 |
·宅系语言与弹幕网站创造的宅文化空间 | 第36-37页 |
·宅系语言创造的物理空间 | 第36-37页 |
·宅系语言创造的精神空间 | 第37页 |
·拟态环境理论下的宅系语言——以“卖萌”为例 | 第37-40页 |
·宅系语言的指向性拟态环境生成模式 | 第40-42页 |
·源自于动漫和游戏的宅系语言 | 第40页 |
·宅对于宅系语言的加工及二次传播 | 第40-41页 |
·相关产业及营销对于宅系语言的二次传播 | 第41页 |
·部分宅系语言的圈外发展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宅系语言传播系统化之原因 | 第42-49页 |
·国内宅群体的发展 | 第42-44页 |
·在中国生根的 ACG 迷 | 第42页 |
·网络文化及网络流行语语境提供了土壤 | 第42-43页 |
·网民中年轻群体比例进一步上升扩大宅语言拟态环境的受容 | 第43页 |
·互联网娱乐化以及其背后的商业化环境为宅语言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 第43-44页 |
·“迷因”的传播魔法 | 第44-45页 |
·“基因”与“迷因” | 第44页 |
·“迷因”与宅系语言传播 | 第44页 |
·迷因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形态 | 第44-45页 |
·宅文化的指向性使宅语言成为的“真实的语言环境” | 第45-47页 |
·ACG 文化影响宅的自我和世界的认识 | 第45-46页 |
·宅系语言造就的宅群体归属意识 | 第46页 |
·宅的半隔绝状态是宅系语言发展的温床 | 第46-47页 |
·宅语言通过社交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 | 第47-49页 |
·通过弹幕网站等形成的宅系语言传播关系 | 第47页 |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背景下视频网站提供的另类文本传播模式 | 第47-48页 |
·自由制作及发布平台带来的二级传播及多级传播方案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宅系语言及宅文化发展的反思及启示 | 第49-55页 |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新旧媒体为宅系网络语言的发展所提供的作用 | 第49-51页 |
·新媒体推动宅系语言的发展 | 第49-50页 |
·网络媒体对于宅系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 第50页 |
·传统媒体对于宅系语言的推敲和使用 | 第50-51页 |
·宅系语言及宅文化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启示 | 第51-53页 |
·宅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内因及认识 | 第51-52页 |
·宅系语言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语言的使用 | 第52页 |
·宅文化和宅系语言挑战者传统社会意识形态 | 第52-53页 |
·宅系语言发展过程的启示 | 第53-55页 |
·为现代汉语沟通带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网络文化的繁荣 | 第53-54页 |
·为汉语和日语之间的桥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加深中日文化交流 | 第54页 |
·新媒体条件下提供的传播环境和关系加快了语言的更新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附录一 | 第58-60页 |
附录二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