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型泻湖水体交换特性及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景观水体的水质问题 | 第9-10页 |
| ·景观水体的循环流动及交换 | 第10-11页 |
| ·景观开发与防洪安全的相互关联 | 第11-12页 |
| ·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物理模型 | 第13页 |
| ·数值模拟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水动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水流输运时间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我国关于水流输运时间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34页 |
| ·七里海泻湖概况 | 第20-23页 |
| ·数学模型简介 | 第23-29页 |
| ·σ坐标变换 | 第24-25页 |
| ·基本方程 | 第25-27页 |
| ·边界条件 | 第27-29页 |
| ·水动力方程求解方法 | 第29页 |
| ·水流输运时间 | 第29-33页 |
| ·更新时间 | 第30页 |
| ·停留时间 | 第30页 |
| ·水龄 | 第30-32页 |
| ·曝光时间 | 第32页 |
| ·水流输运时间指标进一步演化—连通性指标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七里海泻湖的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4-41页 |
| ·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 ·模型的主要设置 | 第36页 |
| ·模型基本参数设置 | 第36页 |
| ·初始条件 | 第36页 |
| ·边界条件 | 第36页 |
| ·模型的校核与验证 | 第36-40页 |
| ·误差判别统计量 | 第36-37页 |
| ·模型的校核 | 第37-39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七里海泻湖的流场 | 第41-54页 |
| ·潮汐作用下七里海泻湖的流场 | 第41-45页 |
| ·东北风作用下七里海泻湖的流场 | 第45-49页 |
| ·西南风作用下七里海泻湖的流场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七里海泻湖的水体交换特性 | 第54-80页 |
| ·七里海泻湖的更新时间 | 第55-63页 |
| ·无风作用下泻湖的更新时间 | 第55-56页 |
| ·季节性风对七里海泻湖更新时间的影响 | 第56-58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对七里海泻湖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 | 第58-63页 |
| ·七里海泻湖的水停留时间 | 第63-68页 |
| ·无风作用下泻湖停留时间 | 第63-64页 |
| ·季节性风对泻湖的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对泻湖的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6-68页 |
| ·七里海泻湖的曝光时间 | 第68-78页 |
| ·无风作用下七里海泻湖的曝光时间 | 第68-69页 |
| ·无风作用下七里海泻湖的回流系数 | 第69-71页 |
| ·季节性风对泻湖的曝光时间的影响 | 第71-72页 |
| ·季节性风对泻湖的回流系数的影响 | 第72-74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对泻湖曝光时间的影响 | 第74-77页 |
| ·潮汐通道口数目对泻湖水体交换的影响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七里海泻湖的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 | 第80-97页 |
| ·无风作用下七里海泻湖的连通性矩阵 | 第81-82页 |
| ·季节性风对七里海泻湖的连通性矩阵的影响 | 第82-86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对七里海泻湖连通性的影响 | 第86-94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2.5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86-87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3.0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87-88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4.0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88-89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4.5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89-90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5.0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90-91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5.5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91-93页 |
| ·潮汐通道口深度 6.0m 的连通性矩阵 | 第93-94页 |
| ·潮汐通道口的数目对七里海泻湖连通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 ·结论 | 第97-98页 |
| ·展望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