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新建建筑物对既有隧道覆岩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新建建筑物对既有隧道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18-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隧道覆岩移动特征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20-30页 |
·隧道覆岩的垂直分带 | 第20-21页 |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 | 第21-27页 |
·地表移动的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地表移动的分类 | 第22-24页 |
·地表移动的时间过程[4] | 第24页 |
·岩层性质与地表移动的关系 | 第24-27页 |
·地表移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建筑物作用下隧道覆岩的稳定性分析 | 第30-46页 |
·隧道覆岩的“活化”机理分析 | 第30-32页 |
·隧道覆岩的结构类型[28] | 第30-31页 |
·隧道覆岩的“活化”机理 | 第31-32页 |
·隧道覆岩稳定性判别标准 | 第32页 |
·建筑物下隧道覆岩稳定性分析 | 第32-37页 |
·力平衡分析法 | 第32-35页 |
·地基附加应力分析法 | 第35-37页 |
·隧道支护承载力分析 | 第37-41页 |
·隧道围岩压力 | 第37-38页 |
·隧道支护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38-41页 |
·工程概况 | 第41-44页 |
·隧道覆岩稳定性计算 | 第44-45页 |
·隧道支护承载力计算 | 第44页 |
·顶板稳定性计算 | 第44-45页 |
·建筑物下隧道覆岩稳定性计算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既有隧道上方新建建筑物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58页 |
·有限元概述 | 第46页 |
·有限元原理及其应用 | 第46-48页 |
·ANSYS 在本章中的应用简介[34][35] | 第48-52页 |
·Drucker-Prager 本构模型 | 第48-50页 |
·单元的选择 | 第50-51页 |
·隧道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ANSYS 建模与参数设定 | 第52-56页 |
·建模的若干假定与简化 | 第53-5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初始地应力问题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新建建筑物对隧道上覆岩土体和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及处理措施 | 第58-70页 |
·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层位移规律 | 第58-63页 |
·地表沉降分析 | 第58-59页 |
·不同深度地层沉降分析 | 第59-61页 |
·地层水平位移分析 | 第61-63页 |
·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层应力分析 | 第63-65页 |
·地层竖向应力分析 | 第63页 |
·围岩主应力分析 | 第63-65页 |
·地层塑性区分析 | 第65页 |
·建筑物荷载作用下隧道覆岩稳定性判断 | 第65-66页 |
·建筑物荷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 第66-67页 |
·地基处理措施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