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农民市民化及其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农民市民化 | 第18-19页 |
·农民市民化的概念 | 第18页 |
·农民市民化的成因 | 第18-19页 |
·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条件 | 第19页 |
·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农民的市民化需要完成的三大变迁分析 | 第23-30页 |
·生产方式的变迁 | 第23-24页 |
·就业问题 | 第23-24页 |
·创业问题 | 第24页 |
·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24-26页 |
·生活成本提高 | 第24-25页 |
·生活规则改变 | 第25页 |
·主动接受现代文明 | 第25页 |
·享受无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 | 第25-26页 |
·积极有序的社会参与 | 第26页 |
·思想观念的变迁 | 第26-29页 |
·时间观念 | 第26-27页 |
·竞争观念 | 第27页 |
·法律与维权观念 | 第27-28页 |
·正确的生育观念 | 第28页 |
·诚信观念 | 第28页 |
·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念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我国农民市民化实现三大变迁的障碍 | 第30-37页 |
·生产方式变迁的障碍 | 第30-31页 |
·劳动技能缺乏 | 第30-31页 |
·创业条件不足 | 第31页 |
·现行土地制度束缚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 第31页 |
·生活方式变迁的障碍 | 第31-34页 |
·存在一些必须改变的传统习俗 | 第32页 |
·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 第32页 |
·一些民生问题难以保证 | 第32-34页 |
·农民进城后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 第34页 |
·思想观念变迁的障碍 | 第34-36页 |
·封建迷信思想 | 第34-35页 |
·小农意识 | 第35页 |
·农民对自身权利的漠视 | 第35-36页 |
·农民对于市民化的矛盾心理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37-40页 |
·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 | 第37-38页 |
·英国农民市民化过程 | 第37页 |
·美国农民市民化过程 | 第37页 |
·日本农民市民化过程 | 第37-38页 |
·农民市民化的中外比较 | 第38页 |
·农民市民化与工业化的非同步性 | 第38页 |
·农民市民化所受限制的差异性 | 第38页 |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6章 推动我国实现农民市民化三大变迁的建议及要避免的几种错误观念 | 第40-52页 |
·对政府的建议 | 第40-47页 |
·科学认识农民市民化必然性,长期性,明确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 第40页 |
·制定科学的规划,促进城市化和市民化健康发展 | 第40-41页 |
·履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 第41-43页 |
·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为市民化提供便利和保障 | 第43-44页 |
·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进城农民提供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 第44-46页 |
·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 第46-47页 |
·对社会各界的建议 | 第47-49页 |
·对企业的建议 | 第47页 |
·对社会组织的建议 | 第47-48页 |
·对城市居民的建议 | 第48-49页 |
·对社区的建议 | 第49页 |
·对农民自身的建议 | 第49-50页 |
·农民市民化要避免的几种错误观念 | 第50-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1、结论 | 第52页 |
2、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