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异硫氰酸酯概述 | 第10-12页 |
·异硫氰酸酯的结构特征 | 第10页 |
·异硫氰酸酯参与的反应 | 第10-12页 |
·Cu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概述 | 第12-29页 |
·Cu催化交叉偶联反应背景 | 第12-13页 |
·C-N键形成的反应 | 第13-19页 |
·形成芳香胺的反应 | 第13-15页 |
·形成酰胺的反应 | 第15-18页 |
·环合为含氮杂环的反应 | 第18-19页 |
·形成N-取代芳香杂环的反应形成烯胺(或炔胺)的反应 | 第19页 |
·C-O键形成的反应 | 第19-25页 |
·形成芳香醚(或脂肪醚)的反应 | 第21-23页 |
·形成环氧化物的反应 | 第23-24页 |
·形成不饱和醚化合物的反应 | 第24-25页 |
·C-S键形成的反应 | 第25-29页 |
·水相有机化学反应概述 | 第29-32页 |
·噻唑并三唑类化合物概述 | 第32-34页 |
·立题依据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合成邻溴异硫氰酸苯酯的新方法 | 第35-42页 |
·引言 | 第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邻溴异硫氰酸苯酯的合成路线 | 第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邻溴异硫氰酸苯酯合成步骤 | 第36页 |
·谱图解析 | 第36-37页 |
·化合物3a的红外谱图解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异硫氰酸苯酯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37-38页 |
·合成的几种目标物 | 第38-39页 |
·其他几种目标物的谱图解析 | 第39-41页 |
·化合物3b的红外谱图解析 | 第39-40页 |
·化合物3c的红外谱图解析 | 第40页 |
·化合物3d的红外谱图解析 | 第40页 |
·化合物3e的红外谱图解析 | 第40-41页 |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水相微量铜(Ⅱ)催化“一锅煮”合成噻唑并三唑类衍生物 | 第42-64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9页 |
·合成原料芳基酰肼(1) | 第42-43页 |
·合成原料邻溴异硫氰酸苯酯(2) | 第43页 |
·两步合成噻唑[2,3-c][1,2,4]三唑类衍生物类衍生物(3) | 第43页 |
·“一锅”合成噻唑[2,3-c][1,2,4]三唑类衍生物类衍生物 | 第4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合成步骤 | 第44-49页 |
1. 原料芳基酰肼(1)的合成 | 第44页 |
2. 原料邻溴异硫氰酸苯酯(2)的合成 | 第44页 |
3. 中间体4-(2-溴苯基-5-苯基-4H-1,2,4-三唑-3-硫醇(A)的合成 | 第44页 |
4. 由中间体(A)合成苯并噻唑并[1,2,4]三唑类衍生物(3) | 第44页 |
5. 一步合成苯并噻唑并[1,2,4]三唑类衍生物(3) | 第44-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反应条件选择 | 第49-50页 |
·串联反应条件选择 | 第50-52页 |
·反应体系的底物拓展 | 第52-54页 |
·化合物A的图谱解析 | 第54-56页 |
·化合物3h、3m、3t的图谱解析 | 第56-62页 |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单晶结构解析 | 第64-68页 |
·引言 | 第64页 |
·单晶结构解析 | 第64-68页 |
·化合物3h的单晶解析 | 第64-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