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1-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 第1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2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2-14页 |
·影像学检查 | 第14-15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5-21页 |
·术前准备 | 第15页 |
·PT印组手术过程 | 第15-19页 |
·手术器械 | 第15-16页 |
·麻醉与体位 | 第16-17页 |
·穿刺定位 | 第17页 |
·椎间盘造影 | 第17-18页 |
·逐级扩张,建立工作通道 | 第18页 |
·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间盘 | 第18-19页 |
·开窗组手术过程 | 第19页 |
·两组术后处理 | 第19-20页 |
·中药辨证施治 | 第20页 |
·康复治疗 | 第20-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观察指标 | 第21页 |
·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指标 | 第21页 |
·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第21页 |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第21页 |
·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 | 第21页 |
·统计学软件处理 | 第21-22页 |
4 结果 | 第22-31页 |
·随访实施与结果 | 第22页 |
·各项术前指标的对比 | 第22-24页 |
·各项术中指标的比较 | 第24-29页 |
·比较手术时间 | 第24页 |
·比较出血量 | 第24-25页 |
·比较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 | 第25-26页 |
·比较间盘切除量 | 第26页 |
·比较咬骨体积 | 第26-27页 |
·比较术后3月手术椎间隙高度改变 | 第27页 |
·比较并发症 | 第27-28页 |
·术后1月、3月随访VAS、ODI评分 | 第28-29页 |
·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29页 |
·临床结果总结 | 第29-31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9页 |
·观察指标分析 | 第29-30页 |
·并发症分析 | 第30页 |
·总体疗效分析 | 第30-31页 |
5 讨论 | 第31-41页 |
·PTED与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差异 | 第31页 |
·PTED在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领域的优越性 | 第31-33页 |
·PTED与椎板间开窗术的操作差异 | 第33-34页 |
·PTED体位与入路分析 | 第34-35页 |
·PTED手术的操作技巧 | 第35-36页 |
·中医传统疗法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的运用 | 第36-38页 |
·中药分期辨治 | 第36-37页 |
·针灸及其他理疗 | 第37-38页 |
·术后功能锻炼的分析 | 第38-39页 |
·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 第38页 |
·功能锻炼的原则 | 第38-39页 |
·影响两组手术疗效的因素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2-4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件1: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进展 | 第47-65页 |
附件2:PT印组病例展示 | 第65-67页 |
附件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第67-68页 |
附件4: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 | 第68-69页 |
附件5: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