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法律治理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1 慈善组织概述 | 第13-20页 |
| ·慈善组织概述 | 第13-19页 |
| ·慈善的概念 | 第13页 |
| ·慈善组织的概念 | 第13-16页 |
| ·慈善组织的分类 | 第16-17页 |
| ·慈善组织的法律特征 | 第17-19页 |
| ·慈善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 第19-20页 |
| 2 慈善组织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 ·慈善组织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组织基础作为非营利组织组织理论 | 第20-22页 |
|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 ·合约失灵理论 | 第21页 |
| ·第三方政府理论 | 第21-22页 |
|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中间主体理论 | 第22-23页 |
| ·慈善组织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慈善监管的失灵与市场经济 | 第23-25页 |
| ·慈善垄断 | 第24页 |
| ·慈善信息不对称 | 第24-25页 |
| ·政府对慈善监管的失效 | 第25-28页 |
| ·政府监管政策的失效 | 第26页 |
| ·政府监管内部性 | 第26-28页 |
| 3 我国慈善组织法律治理机制问题 | 第28-34页 |
| ·慈善组织行政化、社会特性不显著 | 第28-29页 |
| ·立法层次较低、可操作性差 | 第29-30页 |
| ·准入体制限制较多 | 第30页 |
| ·税收制度不合理 | 第30-31页 |
| ·监督缺失 | 第31-34页 |
| ·多部门的政府监管主体 | 第31-32页 |
| ·缺乏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 第32页 |
| ·独立评估机构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 第32页 |
| ·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缺少社会监督 | 第32-34页 |
| 4 国外慈善组织法律机制借鉴 | 第34-41页 |
| ·欧美国家慈善组织的特征 | 第34-35页 |
| ·慈善组织的文化源头 | 第34页 |
| ·慈善组织活动的法制保障 | 第34-35页 |
| ·慈善组织的主体 | 第35页 |
| ·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 第35页 |
| ·慈善组织的登记制度 | 第35-37页 |
| ·慈善组织的税收制度 | 第37-38页 |
| ·慈善组织的监督 | 第38-41页 |
| ·监管体制多元化 | 第38-40页 |
| ·政府引导的监管机制 | 第40-41页 |
| 5 我国慈善组织法律治理机制完善 | 第41-50页 |
| ·制定和完善慈善基本法律法规 | 第41-43页 |
| ·建立慈善事业基本法 | 第41-42页 |
| ·完善慈善法律体系 | 第42-43页 |
| ·简化慈善组织注册制度 | 第43-44页 |
| ·改革慈善组织的登记制度 | 第43页 |
| ·降低慈善组织的注册门槛 | 第43-44页 |
|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4-45页 |
| ·调整慈善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 第44-45页 |
| ·统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主体 | 第44页 |
| ·加大慈善组织税收优惠力度 | 第44-45页 |
| ·简化捐赠人的免税申请程序 | 第45页 |
| ·完善税收的监督程序 | 第45页 |
| ·完善监督体系 | 第45-50页 |
| ·内部治理机制 | 第45-48页 |
| ·组织结构 | 第45-47页 |
| ·资产运行 | 第47-48页 |
| ·政府监管 | 第48页 |
| ·行业协会的监督 | 第48-49页 |
| ·公众监督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