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传统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 | 第9页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的新发展 | 第9页 |
·国外学者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 | 第13-15页 |
·中国--东盟双边投资快速发展 | 第15-16页 |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的逆差情况 | 第16页 |
·中国和东盟双边合作领域拓展 | 第16页 |
·中国与东盟已形成互利的分工体系 | 第16-17页 |
3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17-23页 |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静态效应分析 | 第17-21页 |
·关税降低效应 | 第17页 |
·降低非关税的效应 | 第17-18页 |
·扩大贸易额效应 | 第18-19页 |
·扩大投资额的效应 | 第19-21页 |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动态经济效应 | 第21-23页 |
·竞争加剧效应 | 第21-22页 |
·规模经济效应 | 第22页 |
·投资结构优化效应 | 第22-23页 |
4 基于广西和东盟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 | 第23-27页 |
·广西和东盟双边贸易扩大效应 | 第23-24页 |
·广西和东盟双边投资扩大效应 | 第24页 |
·广西和东盟双边贸易关税降低效应 | 第24-25页 |
·广西和东盟双边合作领域扩大 | 第25-27页 |
5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经济效应产生原因 | 第27-33页 |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竞争性 | 第27-30页 |
·经济结构相似 | 第27-28页 |
·对第三方市场的争夺 | 第28页 |
·双边服务贸易的竞争 | 第28-30页 |
·TC 指数分析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的竞争性 | 第28-29页 |
·RCA 指数分析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的竞争性 | 第29-30页 |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互补性 | 第30-33页 |
·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互补 | 第30页 |
·产业结构方面的互补 | 第30-31页 |
·资源方面的互补 | 第31-33页 |
·自然资源方面 | 第31页 |
·粮食方面 | 第31页 |
·农业机械化方面 | 第31-33页 |
6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产生的问题 | 第33-39页 |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 第33-34页 |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 第33页 |
·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 第33-34页 |
·双边存在“战略性疏远”和“隐形壁垒” | 第34-35页 |
·战略性疏远 | 第34-35页 |
·隐形壁垒 | 第35页 |
·东盟内部存在摩擦和矛盾 | 第35页 |
·西方国家的干涉和破坏 | 第35-36页 |
·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不平衡 | 第36-39页 |
·国别投资不平衡 | 第36-37页 |
·产业分布不平衡 | 第37-39页 |
7 中国--东盟进行双边贸易的建议 | 第39-43页 |
·从中国企业自身方面 | 第39-40页 |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39页 |
·制定有效的市场开发和经营策略 | 第39页 |
·加大投资领域 | 第39页 |
·讲究诚信经营,积极创新,互利合作 | 第39-40页 |
·强调商品差异,优化产业结构 | 第40页 |
·拓宽经济合作领域 | 第40页 |
·从中国政府方面 | 第40-42页 |
·加强战略互信 | 第40-41页 |
·重视博览会和展会的作用 | 第41页 |
·加快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加强区域外和次区域合作 | 第42页 |
·充分发挥商会桥梁作用 | 第42-43页 |
8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