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分区式PRB修复地下水氮污染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1页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13页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第13-14页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第14-19页
     ·异位修复方法第15-16页
     ·原位修复方法第16-19页
   ·地下水氮污染的来源第19-21页
   ·地下水氮污染的危害第21页
   ·地下水氮污染修复技术第21-23页
     ·按机理分类第21-22页
     ·按场地分类第22-23页
   ·地下水氮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第23-26页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第23页
     ·可渗透反应格栅(PRB)修复技术第23-2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1-39页
   ·天然非惰性固相有机碳源第31页
   ·天然半惰性固相有机碳源第31页
   ·人工复合碳源材料的制备原料第31-32页
   ·人工释氧材料的制备原料第32页
   ·反应装置第32-35页
     ·固相生物反硝化碳源载体遴选装置第32-33页
     ·分区式 PRB 模拟试验装置第33-35页
   ·试验水质第35-37页
     ·配水装置第35-36页
     ·配水方法第36-37页
   ·制备与检测设备第37页
   ·检测方法第37-39页
第3章 固相生物反硝化碳源的制备与遴选第39-54页
   ·天然固相有机碳源的遴选第39-41页
     ·天然非惰性固相有机碳源的遴选第39-40页
     ·天然半惰性固相有机碳源的遴选第40-41页
   ·复合碳源材料的制备与遴选第41-47页
     ·复合碳源材料制备原料性能检测第42-43页
     ·制备流程第43-44页
     ·碳源复合滤料一般性质第44-45页
     ·碳源复合滤料反硝化性能测试第45-47页
   ·初选碳源材料反硝化性能对比试验研究第47-53页
     ·长效释碳性能检测第48-49页
     ·硝酸盐氮长效去除性能对比第49页
     ·亚硝酸盐氮的积累第49-50页
     ·出水 pH 和 DO 变化第50-51页
     ·急性毒性检测第51-52页
     ·碳源材料及出水感官性状第52-53页
   ·本章小节第53-54页
第4章 人工释氧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第54-71页
   ·制备方法第54-57页
     ·清洗黏土第55页
     ·原料共混造粒第55-56页
     ·高温烧结第56页
     ·去离子水浸泡第56-57页
     ·过氧化氢溶液浸泡第57页
   ·不同配比释氧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对比第57-59页
   ·扫描电镜分析第59-63页
   ·释氧材料断面 EDS 能谱检测第63-65页
   ·不同粒径释氧材料的性能对比第65-68页
     ·坯料的制备第65-66页
     ·粒径加工筛分第66-67页
     ·释氧静态试验第67-68页
   ·释氧长效性能对比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分区式 PRB 修复氮污染地下水模拟试验研究第71-96页
   ·分区式 PRB 理论基础第71-76页
     ·地下水中的氮循环第71-72页
     ·生物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第72-75页
     ·分区式 PRB 理论基础第75-76页
   ·试验装置的设计第76-79页
     ·结构设计第76-78页
     ·控制系统第78-79页
   ·填料填装第79页
   ·氮污染去除效能分析第79-87页
     ·空载试验第79-80页
     ·污染物沿程变化分析第80-87页
   ·PRB 原位修复系统设计原则第87-90页
     ·工程规模第89页
     ·位置确定第89-90页
     ·结构形式第90页
   ·PRB 原位修复技术施工方法第90-94页
     ·施工方法第90-93页
     ·介质材料选取及填装第93页
     ·活性介质的填装与更换第93-94页
   ·PRB 原位修复技术适用性分析第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6章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附录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区位商视角下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密闭仓式污泥高温好氧快速发酵资源化技术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