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产业区位商视角下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21页
   ·选题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研究目的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8页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18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18-21页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研究难点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回顾第21-28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状况回顾第21-24页
     ·国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回顾第21-22页
     ·国内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回顾第22-23页
     ·小结第23-24页
   ·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关系的文献回顾第24-25页
   ·产业区位商的理论文献第25-27页
     ·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划分文献第25-26页
     ·区位商指标体系文献第26-27页
   ·存在问题第27-28页
第3章 我国各区域的经济与环境状况分析第28-43页
   ·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第28-29页
   ·各区域经济状况分析第29-30页
   ·各区域环境污染状况分析第30-43页
     ·环境污染概念的界定及其相关范畴第30-31页
     ·环境污染的特点第31-32页
     ·各区域“废气”污染物的分布状况第32-36页
     ·各区域“废水”污染物的分布状况第36-39页
     ·各区域“废物”污染物的分布状况第39-40页
     ·“三废”污染物排放的具体区域比较第40-43页
第4章 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第43-90页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第43-44页
     ·和谐关系第44页
     ·矛盾关系第44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其衍生模型第44-48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其模型第44-46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衍生模型第46-47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不足第47-48页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8-49页
     ·环境污染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8-49页
     ·经济增长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9页
   ·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第49-85页
     ·模型设定第49-51页
     ·面板数据模型的平稳性与协整检验第51-54页
     ·面板模型的选择与回归第54-57页
     ·经济增长对废水排放量的影响第57-62页
     ·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第62-68页
     ·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第68-74页
     ·经济增长对烟粉尘排放量的影响第74-79页
     ·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影响第79-85页
   ·我国各区域环境污染状况的对比研究第85-88页
     ·全国的环境污染状况第86页
     ·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第86-87页
     ·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第87页
     ·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第87-88页
     ·东北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第88页
   ·本章结论第88-90页
第5章 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分析第90-103页
   ·不同产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第90-91页
     ·第一产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第90页
     ·第二产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第90-91页
     ·第三产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第91页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分析第91-96页
     ·全国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第91-93页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第93-94页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第94页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第94-95页
     ·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第95-96页
   ·不同产业的区域变化分析第96-101页
     ·第一产业的区域变化分析第96-97页
     ·第二产业的区域变化分析第97-100页
     ·第三产业的区域变化分析第100-101页
   ·本章结论第101-103页
第6章 产业区位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第103-124页
   ·产业区位商定义及其竞争力的划分第103-104页
     ·产业区位商概念的界定第103-104页
     ·产业竞争力的划分第104页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界定第104-106页
     ·污染密集型产业含义第104-105页
     ·污染密集型产业分类方法第105-106页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识别方法及其划分第106-110页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识别方法第106-108页
     ·我国的污染密集型行业划分第108-110页
   ·我国各区域始末年份的产业区位商第110-113页
     ·1998 年我国各区域的产业区位商第110-111页
     ·2011 年我国各区域的产业区位商第111-113页
   ·产业区位商视角下的不同污染行业对比分析第113-115页
     ·重度污染行业的区域对比分析第113页
     ·中度污染行业的区域对比分析第113-114页
     ·轻度污染行业的区域对比分析第114页
     ·不同污染行业的区域对比小结第114-115页
   ·产业区位商视角下各区域的环境影响对比分析第115-123页
     ·东部地区的环境影响对比分析第115-117页
     ·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对比分析第117-118页
     ·西部地区的环境影响对比分析第118-120页
     ·东北部地区的环境影响对比分析第120-122页
     ·各区域的环境影响小结第122-123页
   ·本章结论第123-12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9页
   ·结论第124-126页
   ·几点政策建议第126-127页
     ·考核绿色 GDP,激励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第126页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投入第126页
     ·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第126-127页
     ·大量进口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从消费源头上遏制污染第127页
     ·转变消费意识,提倡绿色生活第127页
   ·不足及未来拓展方向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5页
附录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左氧氟沙星在针铁矿上的吸附:磷酸盐和腐殖酸的影响
下一篇:分区式PRB修复地下水氮污染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