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系统和模型 | 第15-16页 |
·动态系统和动态模型 | 第16-19页 |
·DAE系统的可解性(Solvability)和指数(Index) | 第19-20页 |
·DAE系统的参数可辨识性 | 第20-26页 |
·系统辨识 | 第20-21页 |
·参数可辨识性 | 第21-24页 |
·DAE系统参数可辨识性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型的参数可辨识性和优化 | 第26-29页 |
·DAE系统的优化问题 | 第26-27页 |
·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型的参数可辨识性 | 第27-28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的产品设计 | 第28-2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9-33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第2章 微分-代数(D-A)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第33-51页 |
·参数可辨识性问题形成 | 第33-35页 |
·参数化动态系统的一般形式 | 第33-34页 |
·参数的结构可辨识性定义 | 第34-35页 |
·微分—代数(D-A)方法 | 第35-45页 |
·微分—代数的相关理论 | 第36-38页 |
·微分-代数和DAE系统 | 第38-40页 |
·D-A方法适用的充分条件 | 第40-42页 |
·D-A方法在参数辨识中的应用 | 第42-45页 |
·D-A方法的算法流程 | 第45-47页 |
·实例说明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基于延展空间的D-A方法理论研究 | 第51-65页 |
·延展空间 | 第52-54页 |
·延展空间的相关理论 | 第52-53页 |
·实例说明 | 第53-54页 |
·代数消去法 | 第54-58页 |
·消去法的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Wu-Wang消去算法的基本理论 | 第56-58页 |
·基于延展空间的D-A方法理论分析 | 第58-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基于延展空间的D-A方法的算法研究 | 第65-87页 |
·Wu-Wang消去算法 | 第65-71页 |
·基于延展空间的D-A方法的算法实现 | 第71-74页 |
·应用算例 | 第74-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型的参数可辨识性和优化 | 第87-117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模型化 | 第87-90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 | 第87-88页 |
·间歇式聚合反应过程物料平衡方程及平均分子量计算式 | 第88-89页 |
·间歇式聚合反应速率系数动态模型 | 第89-90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型的参数可辨识性 | 第90-99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型的参数的结构可辨识性 | 第91-93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型的参数辨识 | 第93-99页 |
·间歇式自由基聚合反应的产品设计 | 第99-115页 |
·恒温下最优化单体转化率 | 第100-105页 |
·变温下最优化单体转化率 | 第105-108页 |
·保证高产出下最优化反应时间 | 第108-112页 |
·引发剂流量优化 | 第112-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论文总结 | 第117-119页 |
·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录 | 第129-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