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2-13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5页 |
·研究的具体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概述 | 第17-26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 第17-19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含义 | 第17-18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特征 | 第18-19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人格行为理论 | 第19-21页 |
·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 第21-23页 |
·再社会化理论 | 第23-24页 |
·刑罚个别化理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国内现状和域外考察 | 第26-35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国内现状 | 第26-29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6-28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司法实践 | 第28-29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9-34页 |
·美国的缓刑官制度 | 第29-30页 |
·日本的家庭裁判所 | 第30-32页 |
·德国的少年法院救助站 | 第32-33页 |
·域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三个程序中的区别 | 第35-43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三个程序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第35-37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逮捕程序中的作用 | 第35-36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审判程序中的作用 | 第36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社区矫正程序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三个程序中的调查内容不同 | 第37-42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逮捕程序中的调查内容 | 第37-40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审判程序中的调查内容 | 第40-41页 |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社区矫正程序中的调查内容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在三个程序中的联系 | 第43-48页 |
·评估人身危险性是三个程序中的社会调查的共同目的 | 第43-45页 |
·逮捕程序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估 | 第43-44页 |
·审判程序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估 | 第44页 |
·社区矫正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估 | 第44-45页 |
·三个程序中的社会调查主体都为司法行政机关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 第48-55页 |
·实现三个程序中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协调 | 第48-50页 |
·将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提前至逮捕前的侦查阶段 | 第50-52页 |
·建立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信息共享平台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