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表征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关于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22页 |
·规范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31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 第24-26页 |
·关税同盟理论 | 第26-27页 |
·大市场理论 | 第27页 |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 第27-28页 |
·国家需要理论 | 第28-29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 第29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 第29-31页 |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作用可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 第29页 |
·实施产业布局政策,可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 | 第29-30页 |
·地方政府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可防止“极化效应” | 第30页 |
·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30-31页 |
第3章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 第31-40页 |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 第31-35页 |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 | 第31页 |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 | 第31-34页 |
·影响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 第34-35页 |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政府经济行为博弈分析 | 第35-40页 |
·政府间横向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 第35-36页 |
·政府间横向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 第36-38页 |
·政府间纵向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东北区域政府经济行为博弈分析的结论 | 第39-40页 |
第4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的经验及启示 | 第40-49页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进程 | 第40-46页 |
·上海经济区时期 | 第40-42页 |
·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 第42-44页 |
·经济全球化时期 | 第44-46页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 第46-47页 |
·由政府牵头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 第46页 |
·区域合作方式上灵活多样 | 第46-47页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推进 | 第47页 |
·注重区域内市场的统一和完善 | 第47页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 第47-49页 |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力量 | 第47-48页 |
·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视和支持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 第48页 |
·地方政府之间的主动合作行为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48-49页 |
第5章 完善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协调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协调机制 | 第49-50页 |
·完善中央政府对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49页 |
·完善中央政府对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协调机制 | 第49-50页 |
·完善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经济行为的协调机制 | 第50-54页 |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等资源利用一体化 | 第50-51页 |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第51-52页 |
·建立区域政府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 第52页 |
·建立良好的政府合作协商机制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