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1 导言 | 第18-38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18-22页 |
·实践层面 | 第18-20页 |
·理论层面 | 第20-22页 |
·基于现象的问题提出 | 第22-31页 |
·前期铁路改革的思考 | 第22-25页 |
·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影响 | 第25-29页 |
·相关问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述评与继续研究的空间 | 第29-31页 |
·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 | 第31-38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31-33页 |
·本文研究范围 | 第33-34页 |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34-38页 |
2 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 | 第38-66页 |
·公共物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8-46页 |
·公共物品理论的早期思想和初步形成 | 第38-39页 |
·公共物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 第39-41页 |
·公共物品理论的新发展及研究前沿 | 第41-45页 |
·公共物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 | 第45-46页 |
·公共物品的内涵、特征与分类理论 | 第46-56页 |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 第46-48页 |
·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 | 第48-51页 |
·公共物品的分类 | 第51-54页 |
·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及其纠正 | 第54-56页 |
·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共投资理论 | 第56-66页 |
·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的经济学根源 | 第56-58页 |
·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的逻辑起点和原因 | 第58-61页 |
·公共领域的边界及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 第61-63页 |
·公共投资与公共财政 | 第63-66页 |
3 铁路产业特征及公共物品属性构成分析 | 第66-88页 |
·铁路产业特征 | 第66-72页 |
·铁路运输产品的一般特性 | 第66-69页 |
·铁路产业的一般经济属性 | 第69-72页 |
·铁路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 | 第72-80页 |
·铁路产业公共物品属性的若干表现 | 第72-76页 |
·铁路产业内公共物品属性的差异性 | 第76-79页 |
·铁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属性的相互转化 | 第79-80页 |
·高速铁路的产品属性 | 第80-88页 |
·高速铁路的一般特性 | 第80-82页 |
·高速铁路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殊表现 | 第82-88页 |
4 公共物品属性对铁路改革结构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88-132页 |
·公益性对铁路行业定位及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 | 第88-100页 |
·我国铁路行业属性定位的现状分析 | 第88-91页 |
·公共物品属性视角下铁路公益性的表现 | 第91-94页 |
·铁路拥挤性程度对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影响 | 第94-97页 |
·铁路可商业化程度的判定及融资模式选择 | 第97-100页 |
·行政性对铁路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的影响 | 第100-112页 |
·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指数与供给方式 | 第100-103页 |
·“政府失灵”的影响及铁路投资的合理规模 | 第103-107页 |
·政府职能回归与明确铁路市场边界的意义 | 第107-110页 |
·公共物品属性要求与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关系 | 第110-112页 |
·共用性对铁路纵向关系调整及行业重组的影响 | 第112-121页 |
·运输业普遍存在的共用品和公共中间品现象 | 第112-114页 |
·共用经济的获取及铁路公共中间品独立完整运作的意义 | 第114-117页 |
·俱乐部物品的经济分析及对铁路的启示 | 第117-119页 |
·公共中间品因素对铁路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公共性对铁路企业行为及法人制度的影响 | 第121-132页 |
·公共企业的界定、特征和类型 | 第121-123页 |
·铁路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属性 | 第123-125页 |
·铁路公共物品属性的程度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我国铁路公共企业的特性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 第127-132页 |
5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国内外相关产业改革经验与借鉴 | 第132-174页 |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国外铁路改革分析 | 第132-143页 |
·国外铁路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132-134页 |
·改革中对公共物品属性问题的处理 | 第134-143页 |
·日本铁路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143-158页 |
·日本铁路改革的背景 | 第143-152页 |
·日本铁路改革的目标、步骤和对公共物品属性问题的处理 | 第152-156页 |
·日本铁路改革后的公共物品属性问题辨析 | 第156-158页 |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我国其他运输业改革探析 | 第158-174页 |
·公路 | 第159-163页 |
·航运 | 第163-166页 |
·民航 | 第166-169页 |
·城市交通 | 第169-174页 |
6 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结构性影响的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框架研究 | 第174-232页 |
·“公商分离”:行业属性分解的铁路改革分析 | 第174-193页 |
·公益性与商业性分离的分类改革探索 | 第174-177页 |
·铁路前期改革蕴藏的“公商分离”初步实践 | 第177-181页 |
·铁路“公商分离”改革的基本内容 | 第181-185页 |
·铁路商业性环节引入竞争的路径选择 | 第185-193页 |
·“调度公共化”:基于公共企业独立运作的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结构 | 第193-204页 |
·“调度公共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3-197页 |
·“调度公共化”的案例及启示 | 第197-202页 |
·“调度公共化”与企业自给调度的比较和演化 | 第202-203页 |
·基于“调度公共化”的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结构调整 | 第203-204页 |
·“三分法”:产业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模式 | 第204-219页 |
·基于产业链和轮轨关系的铁路纵向关系 | 第204-208页 |
·基于产业链共用性谱系的铁路“三分法”纵向关系 | 第208-211页 |
·基于“三分法”的铁路公共企业的组建及运作 | 第211-214页 |
·基于“三分法”的基础设施、运输和其他企业的组建及运作 | 第214-219页 |
·公共物品属性视角下的铁路行业管理架构 | 第219-232页 |
·“建营分开”的铁路行业管理职能划分 | 第220-223页 |
·铁路规制机构设置的新要求 | 第223-226页 |
·改革过渡期的政府职能 | 第226-228页 |
·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 第228-232页 |
7 结论 | 第232-23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基本结论和主要贡献 | 第232-23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233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233-235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35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有关建议 | 第235-23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5-236页 |
·有关建议 | 第236页 |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236-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4页 |
作者简历 | 第244-24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