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1-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公共性理论阐释 | 第17-26页 |
| ·研究领域定位 | 第17-18页 |
| ·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公共性理论 | 第18-22页 |
| ·建筑学领域对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 ·公共性理论总结 公共性的双重属性 | 第23-26页 |
| 第2章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6-56页 |
| ·明清时期的北京旧城公共空间 | 第26-37页 |
| ·明清时期北京旧城的建设 | 第26-28页 |
| ·明清时期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组成及特点 | 第28-36页 |
| ·以南锣鼓巷、大栅栏为代表的典型明清北京旧城公共空间 | 第36-37页 |
| ·民国时期的北京旧城公共空间 | 第37-45页 |
| ·民国时期北京旧城的建设 | 第37-40页 |
| ·民国时期的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组成及特点 | 第40-44页 |
| ·以南池子区域为代表的民国时期的北京旧城公共空间 | 第44-45页 |
| ·旧城改造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45-50页 |
| ·旧城改造过程概述 | 第45-47页 |
| ·旧城改造期间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组成的改变 | 第47-50页 |
| ·当代北京旧城公共空间 | 第50-56页 |
| ·当代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组成及特点 | 第50-54页 |
| ·以前马厂胡同为代表的当代北京旧城公共空间 | 第54-56页 |
| 第3章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分析 | 第56-71页 |
| ·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内在特征 | 第56-58页 |
| ·公共性的前提条件是复数性的人的存在 | 第56页 |
| ·公共性的公开性和共同性 | 第56-57页 |
| ·公共性是无目的的双向过程 | 第57-58页 |
|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历史演变 | 第58-64页 |
| ·明清时期北京旧城公共空间不具有公共性 | 第58-60页 |
| ·民国时期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萌芽 | 第60-61页 |
| ·现代北京旧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萎缩 | 第61-64页 |
| ·文化传统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 ·传统思想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传统空间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现代社会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要求 | 第66-68页 |
| ·民主制度需要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以建立其合法性基础 | 第66-67页 |
| ·社会整合需要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以形成集体意识 | 第67页 |
| ·个体发展需要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以展示观点意见 | 第67-68页 |
| ·传统与现代双重影响下北京旧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矛盾处境 | 第68-71页 |
| ·公共性的公开性与北京旧城建筑保护的矛盾 | 第68-69页 |
| ·公共性的共同性与北京旧城社会分异的矛盾 | 第69-71页 |
| 第4章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实例分析——铸钟胡同、前后马厂胡同的公共性 | 第71-147页 |
|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具体体现 | 第72-78页 |
| ·公共空间中的活动 | 第72-74页 |
| ·活动事件的公共性层级 | 第74-75页 |
| ·活动主体社会公共性的具体体现 | 第75-77页 |
| ·活动场所空间公共性的具体体现 | 第77-78页 |
| ·铸钟胡同组合院落式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分析 | 第78-99页 |
| ·铸钟胡同活动主体的社会公共性 | 第79-90页 |
| ·铸钟胡同活动场所的空间公共性 | 第90-98页 |
| ·铸钟胡同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综合评价 | 第98-99页 |
| ·前马厂胡同大院高楼式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分析 | 第99-118页 |
| ·前马厂胡同活动主体的社会公共性 | 第100-109页 |
| ·前马厂胡同活动场所的空间公共性 | 第109-117页 |
| ·前马厂胡同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综合评价 | 第117-118页 |
| ·后马厂胡同条屋围墙式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分析 | 第118-137页 |
| ·后马厂胡同活动主体的社会公共性 | 第119-128页 |
| ·后马厂胡同活动场所的空间公共性 | 第128-136页 |
| ·后马厂胡同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综合评价 | 第136-137页 |
| ·胡同中公共性缺失的社会原因 | 第137-141页 |
| ·礼俗异化对公共活动意愿的改变 | 第137-138页 |
| ·人口迁移对公共活动场所的转变 | 第138-139页 |
| ·工具理性对公共活动动机的抑制 | 第139-140页 |
| ·网络空间替代物质空间成为公共活动新场所 | 第140-141页 |
| ·公共性缺失的空间原因 | 第141-147页 |
| ·封闭边界对活动主体的双重作用 | 第141-142页 |
| ·私人空间对公共活动的支持不足 | 第142-144页 |
| ·异质空间对公共活动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 ·公共机构没有发挥公共功能 | 第145-147页 |
| 第5章 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中营造公共性的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47-163页 |
|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营造的设计导则 | 第147-153页 |
| ·空间微调改善空间机制 | 第147-148页 |
| ·空间划分明确空间权属 | 第148-149页 |
| ·边界柔化过渡异质空间 | 第149-151页 |
| ·改进公共机构的开放度 | 第151-153页 |
| ·在北京旧城中营造具有公共性的公共空间——铸钟胡同中段与南段的改进方案 | 第153-163页 |
| ·街道空间的改进 | 第153-155页 |
| ·节点空间的改进 | 第155-158页 |
| ·居住形式的改进 | 第158-160页 |
| ·边界形式的改进 | 第160-161页 |
| ·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空间方法 | 第161-16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7页 |
| ·研究结论 | 第163-165页 |
| ·展望 | 第165-1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7-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2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72-17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