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提高学生解决数列问题能力的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12-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页
        1.4.2 论文框架第12-14页
第二章 新课标高考数列试题和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第14-18页
    2.1 新课标高考数列试题的分析研究第14-15页
    2.2 调查问卷的分析与研究第15-18页
第三章 理论基础知识预备第18-21页
    3.1 数列的定义第18页
    3.2 等差数列第18-19页
    3.3 等比数列第19页
    3.4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第19-21页
        3.4.1 布鲁纳归类理论第19-20页
        3.4.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第20-21页
第四章 数列通项公式求解的常用方法第21-33页
    4.1 已知通项公式a_n与前n项和S_n关系求通项第21-22页
    4.2 利用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第22-26页
        4.2.1 累加法第22页
        4.2.2 累乘法第22-23页
        4.2.3 构造辅助数列法第23-25页
        4.2.4 a_(n+1)=pa_n~r第25页
        4.2.5 f(n)a_(n+1)=g(n)a_n+p(n)型第25-26页
    4.3 三角换元法求数列通项公式第26页
    4.4 非线性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第26-28页
    4.5 竞赛中的数列通项公式求解方法第28-33页
        4.5.1 不动点法第28-29页
        4.5.2 特征方程法第29-31页
        4.5.3 等和数列与等积数列第31-33页
第五章 数列求和的方法第33-43页
    5.1 通项分析法第33页
    5.2 公式法第33-34页
    5.3 错位相减法第34-35页
    5.4 分组求和法第35页
    5.5 裂项相消法第35-36页
    5.6 倒序相加法第36-37页
    5.7 差比数列的求和的其它方法第37-43页
        5.7.1 公式法第37-38页
        5.7.2 裂项相消法第38页
        5.7.3 自相似法第38-39页
        5.7.4 导数法第39-41页
        5.7.5 构造常数列法第41页
        5.7.6 阿贝尔求和法第41-43页
第六章 高观点下的数列求通项公式问题第43-46页
    6.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第43页
    6.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第43-44页
    6.3 a_(n+1)=pa_n+q(p≠1,q≠0)型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第44页
    6.4 微分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第44-46页
第七章 数列解题方法的分类和教学设计第46-51页
    7.1 数列解题方法的分类第46-47页
        7.1.1 数列求通项公式方法的分类第46-47页
        7.1.2 数列求和方法的分类第47页
    7.2 差比数列求和的教学设计第47-51页
        7.2.1 错位相减法求差比数列和的教学案例第47-48页
        7.2.2 裂项相消法求差比数列和的教学案例第48-49页
        7.2.3 导数法求差比数列和的教学案例第49-51页
第八章 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的教学建议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2005-2011)
下一篇:西北五省区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