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悲剧意识与创作缘起 | 第10-20页 |
(一) 作家的童年经验 | 第10-13页 |
(二) 作家的思维方式 | 第13-16页 |
(三) 作家的阅读汲养 | 第16-20页 |
二、悲剧主题的表现形式 | 第20-28页 |
(一) 悲剧主题的彰显 | 第20-23页 |
(二) 悲剧人物的塑造 | 第23-28页 |
三、宿命的审美表达 | 第28-37页 |
(一) 审美同情的有效运用 | 第28-30页 |
(二) 悲观主义的持久存在 | 第30-33页 |
(三) 道家文化的浸润生发 | 第33-37页 |
四、悲剧意识的艺术意蕴 | 第37-46页 |
(一) 意象的使用 | 第37-39页 |
(二) 荒诞的手法 | 第39-41页 |
(三) 情节的丰富 | 第41-42页 |
(四) 张力叙事的穿插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