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7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简要综述 | 第11-12页 |
|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4-26页 |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 第14-18页 |
|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构想的初步探索 | 第14-1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后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构想的形成 | 第16-17页 |
| ·列宁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17-18页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建设理论 | 第18-24页 |
| ·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 第18-19页 |
| ·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 | 第19-21页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 第21-22页 |
| ·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 第22-24页 |
| ·和谐社会与新型社区组织建设 | 第24-26页 |
| ·新型社区组织的内涵 | 第24-25页 |
| ·新型社区组织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 第25-26页 |
| 第3章 成都市新型社区组织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6-34页 |
| ·问卷调查 | 第26-27页 |
| ·问卷调查介绍 | 第26-27页 |
| ·问卷调查统计情况 | 第27页 |
| ·新型社区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 ·社区内基础配套设施相对完善 | 第27-29页 |
| ·“网格化”管理深入群众,解决居民日常困难得到肯定 | 第29-30页 |
| ·以综合服务站与“24580”为载体,“人性化服务”管理得到落实 | 第30-31页 |
| ·信息化建设平台在异地监管、资源管理共享等方面提高了管理效率 | 第31-32页 |
| ·精细化管理机制与人性化服务促进了社区管理质量和效率 | 第32-34页 |
| 第4章 新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 第34-40页 |
| ·新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的内涵 | 第34-36页 |
| ·制度机制 | 第34页 |
| ·资金筹措机制 | 第34-35页 |
| ·监督机制 | 第35页 |
| ·激励机制 | 第35页 |
| ·评估机制 | 第35-36页 |
| ·参与机制 | 第36页 |
| ·新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低于居民生活标准 | 第36-37页 |
| ·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粗放化 | 第37页 |
| ·社区治安管理存在漏洞 | 第37-38页 |
| ·社区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存在单一化 | 第38页 |
| ·社区居民活动丰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8页 |
| ·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参与度不高 | 第38-40页 |
| 第5章 优化新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 第40-49页 |
| ·建立多元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 | 第40-44页 |
| ·强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党组织领导作用 | 第40-41页 |
| ·健全社区便民服务站,扩展政府职能的基层延伸 | 第41-42页 |
| ·建立社会工作站,完善社区社会协同机制 | 第42-43页 |
| ·建立公平正义的新型社区治理保障体系 | 第43-44页 |
| ·健全新型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44-45页 |
| ·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 第44页 |
|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第44-45页 |
|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 | 第45页 |
| ·完善新型社区社会风险防控体系 | 第45-49页 |
| ·健全网格化运行机制 | 第45-46页 |
| ·构建便捷反应信息网络 | 第46-47页 |
| ·建设多途径矛盾纠纷调节机制 | 第47-48页 |
|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处理制度 | 第48-4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其结论 | 第49-50页 |
|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