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人概述 | 第18-26页 |
一、 私募股权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18-20页 |
(一) 私募股权投资 | 第18-19页 |
(二)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19-20页 |
二、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人 | 第20-24页 |
三、 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的有限合伙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的 LP | 第26-33页 |
一、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LP 的主要构成 | 第26-29页 |
(一) 机构 LP 市场 | 第26页 |
(二) 外资 LP 市场 | 第26-28页 |
(三) 个人 LP 市场 | 第28-29页 |
二、 PE 合格投资人 | 第29-30页 |
(一) 国外合格 PE 投资人标准 | 第29-30页 |
(二) 国内合格 PE 投资人标准 | 第30页 |
三、 关于 PE 合格投资者制度 | 第30-33页 |
(一) 投资者主体资格 | 第31页 |
(二) 投资者资产状况 | 第31页 |
(三) 风险识别能力 | 第31-32页 |
(四) 风险承受能力 | 第32-33页 |
第四章 LP 与投资管理 | 第33-40页 |
一、 对 LP 参与管理的两种观点 | 第33-35页 |
(一) LP 不能参与 PE 管理 | 第33-34页 |
(二) LP 可以参与 PE 管理 | 第34-35页 |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 LP | 第35-36页 |
三、 中国 LP 参与 PE 管理的模式 | 第36-37页 |
四、 中国 PE 中 LP 与 GP 的纠结关系 | 第37-40页 |
第五章 PE 中的机构 LP 分析 | 第40-46页 |
一、 社保基金 LP | 第40-42页 |
(一) 社保基金投资 PE 的意义 | 第40-41页 |
(二) 社保基金投资 PE 的原则 | 第41-42页 |
(三) 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保基金投资 PE 市场 | 第42页 |
二、 保险机构 LP | 第42-44页 |
(一) 保险资金运用和投资的新规定 | 第43页 |
(二) 保险机构投资 PE 市场态势较好 | 第43-44页 |
(三) PE 市场吸收和申请保险资金的门槛较高 | 第44页 |
(四) 对保险机构投资 PE 的约束和规范 | 第44页 |
三、 上市公司 LP | 第44-46页 |
(一) 成熟规范的 PE 市场对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 第44-45页 |
(二) 上市公司不是 PE 市场稳定的 LP | 第45页 |
(三) 如何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投资 | 第45页 |
(四) PE 市场中上市公司投资前景看好 | 第45-46页 |
第六章 PE 中的个人投资者分析 | 第46-54页 |
一、 个人 LP:PE 不可忽视的力量 | 第46页 |
二、 个人 LP 的特征因素 | 第46-50页 |
(一) 个人 LP 省际分布 | 第46-47页 |
(二) 个人 LP 年龄分布 | 第47页 |
(三) 个人 LP 学历分布 | 第47-48页 |
(四) 个人 LP 收入分布 | 第48-49页 |
(五) 个人 LP 职业分布 | 第49-50页 |
三、 个人 LP 的 PE 投资态度 | 第50-51页 |
四、 个人 LP 的投资行为分析 | 第51-52页 |
五、 展望个人 LP 未来发展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6页 |
一、 结论 | 第54-55页 |
二、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图表目录 | 第60-61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