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湿地的定义与作用 | 第10页 |
·湿地植被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湿地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12-13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页 |
·样地设置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植被样品的采集与植被碳储量测定 | 第15-16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土壤碳储量测定 | 第16-17页 |
·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年净固碳量测定 | 第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3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植被碳储量 | 第18-26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植被生物量 | 第18-20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植被生物量 | 第18-19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森林沼泽湿地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 第19-20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植被碳含量 | 第20-22页 |
·大兴岭天然沼泽湿地的植被碳含量 | 第20-21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森林沼泽湿地乔木层碳含量 | 第21-22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植被碳储量 | 第22-24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植被碳储量 | 第22-23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森林沼泽湿地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碳储量 | 第26-33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容重 | 第26-27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容重 | 第26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26-27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碳含量 | 第27-29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碳含量 | 第27-28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土壤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28-29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碳储量 | 第29-31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碳储量 | 第29-30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5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33-36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33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格局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6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 | 第36-39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 第36-37页 |
·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植被年净固碳量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