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水华(Water bloom)形成的原因 | 第13-15页 |
·营养因素 | 第13-14页 |
·物理因素 | 第14页 |
·生态因素 | 第14-15页 |
·引起水华的生物种类 | 第15页 |
·水华的危害 | 第15-16页 |
·治理蓝藻的方法 | 第16-18页 |
·减少水体营养物 | 第16页 |
·物理方法 | 第16-17页 |
·化学方法 | 第17页 |
·生物的方法 | 第17-18页 |
·微生物控藻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溶藻病毒 | 第18-19页 |
·溶藻真菌 | 第19页 |
·溶藻放线菌 | 第19-20页 |
·溶藻细菌 | 第20页 |
·微生物的溶藻机理 | 第20-23页 |
·接触裂解 | 第21页 |
·寄生溶藻 | 第21-22页 |
·胞外产物溶藻 | 第22-23页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藻种 | 第24页 |
·水样采集 | 第24-25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7页 |
·藻种培养条件 | 第25页 |
·水样中溶藻菌分离和纯化 | 第25页 |
·溶藻细菌鉴定 | 第25-26页 |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6页 |
·溶藻试验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33页 |
·水样中细菌分离和纯化 | 第27-28页 |
·溶藻菌筛选 | 第28-29页 |
·溶藻菌的复筛 | 第29-30页 |
·溶藻菌鉴定 | 第30-31页 |
·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溶藻效果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溶藻细菌 A2 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分泌的影响 | 第35-44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仪器与器材 | 第35页 |
·试剂和药品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菌株 A2 藻毒素(MC-LR)的降解 | 第35-37页 |
·菌株 A2 对藻毒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2页 |
·藻毒素 MC-LR 的色谱图 | 第38-39页 |
·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40页 |
·菌株 A2 对藻毒素 MC-LR 的降解 | 第40-41页 |
·菌株 A2 对藻毒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不动杆菌 A2 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55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实验菌种和藻种 | 第44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44页 |
·所用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4-45页 |
·方法 | 第45-47页 |
·大孔树脂对 A2 菌活性产物的吸附筛选 | 第45页 |
·杀藻活性检测 | 第45页 |
·上样样品的准备 | 第45-46页 |
·代谢产物柱层析分离 | 第46-47页 |
·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7页 |
·结果 | 第47-53页 |
·树脂选择 | 第47-48页 |
·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杀藻效果 | 第48-49页 |
·菌株 A2 发酵液正丁醇相各馏分段杀藻活性 | 第49-50页 |
·馏分段 Fr.D 杀藻活性 | 第50-51页 |
·化合物的杀藻活性 | 第51-52页 |
·活性化合物的鉴定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