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中坐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引言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实地勘察法 | 第19页 |
·人员访谈法 | 第19页 |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坐憩设施人性化设计概述 | 第20-29页 |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 第20-22页 |
·相近概念 | 第20-21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1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与分类 | 第21-22页 |
·坐憩设施概述 | 第22-25页 |
·公共坐憩设施的概念 | 第22-23页 |
·公共坐憩设施的分类 | 第23-24页 |
·公共坐憩设施的通用设计 | 第24-25页 |
·人性化设计概述 | 第25-26页 |
·人性化设计的起源 | 第25页 |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和内涵 | 第25-26页 |
·坐憩设施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设计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 第26-27页 |
·功能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 第27-28页 |
·名称的人性化设计 | 第28页 |
·以城市公共空间为限定的坐憩设施人性化设计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多视角下的坐憩设施人性化设计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人机工程学 | 第29-31页 |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 第29-30页 |
·与坐憩设施设计相关的人机工程学要素 | 第30-31页 |
·环境因素 | 第31-32页 |
·环境因素对坐憩设施的影响 | 第31页 |
·与坐憩设施设计相关的环境元素 | 第31-32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32-34页 |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 第32页 |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坐憩设施设计 | 第32-34页 |
·感性意义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坐憩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 第36-44页 |
·安全性原则 | 第36页 |
·功能性原则 | 第36-39页 |
·休憩功能 | 第36-37页 |
·景观功能 | 第37-38页 |
·交流功能 | 第38页 |
·其它功能 | 第38-39页 |
·环境相融性原则 | 第39-42页 |
·公共坐憩设施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 第39-40页 |
·公共坐憩设施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 第40-41页 |
·公共坐憩设施与文化环境的融合 | 第41-42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2-43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设计原则应用分析 | 第44-54页 |
·城市广场空间 | 第44-46页 |
·概况 | 第44页 |
·现状 | 第44-45页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城市绿化空间 | 第46-50页 |
·概况 | 第46-47页 |
·现状 | 第47-48页 |
·调查结果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城市街道空间 | 第50-51页 |
·概况 | 第50页 |
·现状 | 第50-51页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51页 |
·结果分析 | 第51页 |
·城市滨水空间 | 第51-53页 |
·概况 | 第51-52页 |
·现状 | 第52页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详细中文摘要 | 第60-62页 |
详细英文摘要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