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设计参数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桩板结构路基的概念、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桩板结构路基的定义 | 第11页 |
| ·桩板结构路基提出的背景 | 第11-12页 |
| ·桩板结构路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黄土的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 ·黄土的湿陷原因和机理 | 第14-15页 |
|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15-19页 |
|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 ·正交试验设计表 | 第15-1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9-20页 |
| ·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2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 第23-28页 |
|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23-24页 |
| ·颗粒组成 | 第23页 |
| ·土粒比重和天然重度 | 第23页 |
| ·干重度和孔隙比 | 第23-24页 |
| ·含水量和饱和度 | 第24页 |
| ·稠度指标 | 第24页 |
|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 第24-26页 |
| ·压缩性 | 第24页 |
| ·抗剪强度 | 第24-25页 |
| ·透水性 | 第25页 |
| ·湿陷性 | 第25-26页 |
| ·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指标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桩板结构路基沉降的有限元分析 | 第28-39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基本假定 | 第28页 |
| ·桩板结构路基的几何实体模型 | 第28-30页 |
| ·桩板结构路基的有限元模型和参数设置 | 第30-31页 |
| ·荷载情况 | 第31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1-37页 |
| ·桩底位于非湿陷性黄土层 | 第31-35页 |
| ·桩底位于基岩层 | 第35-37页 |
| ·结论和设计建议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设计方法 | 第39-54页 |
| ·桩板结构路基的板—桩结构力学特点 | 第39-40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桩基受力特点 | 第40-42页 |
| ·未浸水湿陷性黄土桩基的受力特点 | 第40-41页 |
| ·浸水湿陷时桩的受力特点 | 第41-42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设计方法 | 第42-51页 |
| ·桩板结构路基设计荷载 | 第42-45页 |
| ·桩板结构路基承载板设计 | 第45-47页 |
| ·湿陷性黄土中桩板结构路基的桩基设计 | 第47-51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设计控制指标 | 第51-53页 |
| ·路堤填料控制 | 第51-52页 |
| ·钢筋混凝土承载板变形刚度控制 | 第52-53页 |
| ·裂缝控制 | 第53页 |
| ·沉降控制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参数优化设计 | 第54-89页 |
| ·工程背景 | 第54页 |
| ·工程概况 | 第54页 |
| ·地形地貌 | 第54页 |
| ·桩板结构路基设计参数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54-58页 |
| ·确定试验指标 | 第55页 |
| ·确定试验因素、水平 | 第55-56页 |
| ·选择适合的正交表 | 第56-58页 |
| ·桩板结构路基承载板计算 | 第58-69页 |
| ·技术标准及技术参数 | 第58-59页 |
| ·弯矩设计值计算 | 第59-67页 |
| ·承载板配筋计算 | 第67-69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桩基计算 | 第69-71页 |
| ·桩顶设计荷载计算 | 第69-70页 |
| ·桩基配筋计算 | 第70-71页 |
| ·桩板结构路基设计参数优化 | 第71-88页 |
| ·正交试验条件下桩板结构路基的技术指标分析 | 第71-81页 |
| ·正交试验条件下桩板结构路基的经济指标分析 | 第81-86页 |
| ·设计参数优化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 ·本文研究工作的结论 | 第89-91页 |
| ·论文展望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