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三、研究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兵团民间文学概述 | 第20-38页 |
一、民间文学与生活世界 | 第20-21页 |
(一)民间文学: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 | 第20页 |
(二)生活世界与语境:民间文学的视域 | 第20-21页 |
二、屯垦戍边生活背景与兵团民间文学的形成 | 第21-25页 |
(一)屯垦戍边生活是兵团民间文学的源泉 | 第21-23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是反映屯垦戍边生活的集体智慧 | 第23-24页 |
(三)屯垦戍边生活与兵团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 | 第24-25页 |
三、兵团民间文学类型 | 第25-30页 |
(一)军垦传说与故事 | 第26-27页 |
(二)军垦歌谣 | 第27-29页 |
(三)军垦谚语 | 第29-30页 |
四、兵团民间文学传承人与传播现状 | 第30-38页 |
(一)兵团民间文学传承人 | 第30-35页 |
1. 杜元铎——军垦民间文学的发掘者、耕耘者 | 第30-34页 |
2. 徐金石——军旅红色文化的追寻者、守望者 | 第34-35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传播现状 | 第35-38页 |
1. 红歌接力赛 | 第36页 |
2. 军垦童谣大赛 | 第36页 |
3. 团歌大赛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兵团民间文学代表性作品 | 第38-51页 |
一、屯垦英烈传说:《火凤凰之歌》 | 第38-46页 |
(一)上卷:《误失的国土》、《杀尽黄毛贼》、《巴奇赤匪帮的末日》 | 第39-42页 |
(二)下卷:《界河边上夫妻哨》、《眼睛山下升国旗》 | 第42-46页 |
二、《枪杆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渊源 | 第46-51页 |
(一)产生背景 | 第46页 |
(二)历史渊源 | 第46-51页 |
第三章 兵团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及其显著特征 | 第51-63页 |
一、兵团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 | 第51-57页 |
(一)兵团民间文学反映兵团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51-53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反映兵团人艰苦创业、乐观向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 第53-55页 |
(三)兵团民间文学反映兵团人思乡情愫、热爱美好生活的人文主义情怀 | 第55-56页 |
(四)兵团民间文学反映兵团人美美与共、和谐共享的审美追求精神 | 第56-57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的显著特征 | 第57-63页 |
(一)军旅性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生活中创作民间文学的源头活水 | 第57-59页 |
(二)集体性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生活中创作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 | 第59-60页 |
(三)多元性与交融性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生活中创作民间文学的和而不同特征 | 第60-61页 |
(四)传承性与时代性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生活中创作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兵团民间文学在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63-70页 |
一、兵团民间文学在新疆民间文学中的地位 | 第63-65页 |
(一)兵团民间文学是新疆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63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丰富了新疆民间文学的内容 | 第63-64页 |
(三)兵团民间文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 第64-65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在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影响价值 | 第65-70页 |
(一)兵团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 第65页 |
(二)兵团民间文学的政治价值 | 第65-66页 |
(三)兵团民间文学的经济价值 | 第66-67页 |
(四)兵团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 | 第67-68页 |
(五)兵团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在学校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77页 |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7-79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