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第1章 产业竞争力基本理论 | 第15-21页 |
·产业竞争力概念的辨析 | 第15-16页 |
·钻石理论视角的产业竞争力 | 第16-18页 |
·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的产业竞争力 | 第18-20页 |
·产业集群的涵义与特征 | 第18-19页 |
·产业集群视角的产业竞争力 | 第19-20页 |
·其他理论视角的产业竞争力 | 第20-21页 |
第2章 南京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 第21-29页 |
·国际背景 | 第21-25页 |
·“6+3”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的形成 | 第21-22页 |
·全球汽车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 第22-23页 |
·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与新兴市场的崛起 | 第23-25页 |
·国内背景 | 第25-29页 |
·3+X 的竞争格局与“6+3”的全面进入 | 第25-27页 |
·五大汽车产业带 | 第27-29页 |
第3章 南京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视角分析 | 第29-42页 |
·生产要素 | 第29-33页 |
·需求条件 | 第33-35页 |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第35-37页 |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 第37-39页 |
·机遇 | 第39页 |
·政府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南京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视角分析 | 第42-50页 |
·整车生产与零部件生产 | 第42-46页 |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机构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0-56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建议 | 第51-56页 |
·扩大总体规模,营造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第51-52页 |
·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打造强势品牌 | 第52-53页 |
·构建创新网络,发挥集群创新优势 | 第53-54页 |
·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实行人才战略 | 第54-55页 |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水平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附录 1 “6+3”在中国的合资、合作企业 | 第61-63页 |
附录 2 知名国际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合资、合作企业 | 第63-65页 |
附录 3 汽车产业链的构成 | 第65-66页 |
附录 4 汽车制造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 | 第66-67页 |
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