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福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国内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 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 第18页 |
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3. 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19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 | 第19-20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 第20-21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第21-24页 |
(一) 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 第21-22页 |
(二) 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协调发展 | 第22页 |
(三)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22-23页 |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3-24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本把握 | 第24-35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特征 | 第24-33页 |
1. 生存条件 | 第24-27页 |
2. 思想现状 | 第27-31页 |
3. 创新精神 | 第31-32页 |
4. 心理特点 | 第32-33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现实判断 | 第33-35页 |
1.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 | 第33-34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 第34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成效 | 第34-35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 | 第35-38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薄弱 | 第35-36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陈旧 | 第36-37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缺失 | 第37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复杂 | 第37-38页 |
五、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 第38-55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确立 | 第38-42页 |
1. 以人为本 | 第38-39页 |
2. 整体育德 | 第39-40页 |
3. 开放创新 | 第40-41页 |
4. 全面发展 | 第41-42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把握 | 第42-44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化 | 第44-49页 |
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44-45页 |
2. 民主与法制教育 | 第45-46页 |
3.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 第46-47页 |
4. 改革创新精神教育 | 第47-48页 |
5. 心理健康教育 | 第48-49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 第49-50页 |
(五)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构建 | 第50-52页 |
(六)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 | 第52-55页 |
1. 优化政治经济环境 | 第52-53页 |
2. 优化文化环境 | 第53页 |
3. 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