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8-31页 |
(一) 村民自治的内涵及发展 | 第18-21页 |
1、 村民自治的内涵 | 第18-20页 |
2、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二)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村民自治 | 第21-25页 |
1、 农村社会管理的内涵 | 第22-23页 |
2、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村民自治的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村民自治的意义 | 第24-25页 |
(三)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5-31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自治的阐述 | 第25-28页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理论 | 第28-29页 |
3、 公平正义理论 | 第29-30页 |
4、 统筹城乡理论 | 第30-31页 |
三、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关系 | 第31-37页 |
(一)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契合 | 第31-34页 |
1、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有共同的经济基础 | 第31-32页 |
2、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有共同的动力来源 | 第32页 |
3、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 第32-33页 |
4、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有共同的制度保障 | 第33-34页 |
(二)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正确途径 | 第34-37页 |
1、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平台 | 第34-35页 |
2、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积累 | 第35页 |
3、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稳定器 | 第35-37页 |
四、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村民自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福建省付竹村、辋川村、文岭村的调查 | 第37-46页 |
(一) 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的相互关系尚未厘清 | 第37-39页 |
1、 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过度延伸,损害了村民的自治权 | 第37-38页 |
2、 新建组织的主管关系不明确,难以发挥村两委的主导作用 | 第38-39页 |
(二) 村民自治主体的公共参与不足 | 第39-43页 |
1、 村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淡漠,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 第39-41页 |
2、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公共参与的能力普遍较低 | 第41-42页 |
3、 村民公共参与的渠道不通畅,非制度化参与现象明显 | 第42-43页 |
(三) 农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偏低 | 第43-46页 |
1、 农村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参与治理的主体单一 | 第43-44页 |
2、 村庄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组织发展的空间狭小 | 第44-46页 |
五、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下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思考 | 第46-52页 |
(一) 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 第46-48页 |
1、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阻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 第46-47页 |
2、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村民自治权的实现 | 第47页 |
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 第47-48页 |
(二) 推动村民的公共参与,促进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 | 第48-49页 |
1、 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夯实村民参与的物质基础 | 第48页 |
2、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提高村民公共参与的能力 | 第48-49页 |
3、 创新村民公共参与形式,提供村民公共参与的制度保障 | 第49页 |
(三) 发展农村民间组织,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 第49-52页 |
1、 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 第49-50页 |
2、 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加强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 | 第50页 |
3、 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增加农民非物质方面的福利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