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山区公路混合交通流车辆行为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2-14页
     ·混合交通流研究现状第14页
     ·山区公路行车安全研究现状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给本文的启示第15页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第15-17页
     ·研究目标第15-16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
     ·技术路线第16-17页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山区公路交通流特性分析第18-26页
   ·我国山区公路发展现状第18-19页
   ·山区公路交通流特性研究第19-21页
     ·山区公路交通流的基本特征第19-20页
     ·山区公路混合交通流特性第20-21页
   ·影响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分析第21-25页
     ·人的因素第21-22页
     ·车辆的因素第22-23页
     ·路的因素第23-25页
     ·环境因素第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山区公路车辆行为特性分析第26-35页
   ·山区公路车辆跟驰行为分析第26-31页
     ·山区公路跟驰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第26-28页
     ·传统跟驰模型的分析第28-30页
     ·传统跟驰模型的缺陷第30-31页
   ·山区公路车辆换道行为分析第31-34页
     ·山区公路车辆换道需求分析第31-33页
     ·影响山区公路车辆换道的因素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山区公路混合交通流的车辆跟驰及换道行为研究第35-48页
   ·山区公路危险系数的定义第35页
   ·最小安全距离的定义第35-36页
   ·最小安全距离跟驰模型的建立第36-42页
     ·曲率半径和坡度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影响第36-40页
     ·前车为匀速行驶时的最小安全距离跟驰模型第40-41页
     ·前车突然减速时的最小安全距离跟驰模型第41-42页
   ·最小安全距离换道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换道横向加速度分析第42-46页
     ·纵向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第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参数标定与模型分析第48-64页
   ·国道 324 线汕尾段安全运营管理技术研究项目背景第48-50页
   ·模型参数的标定第50-56页
     ·速度变化率A的标定第50-52页
     ·危险系数k的标定第52-56页
   ·模型分析第56-64页
     ·最小安全距离跟驰模型分析第56-60页
     ·最小安全距离换道模型分析第60-63页
     ·推荐行车间距第63-64页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件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合龙状态研究与施工控制
下一篇:大跨度板桁斜拉桥空间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