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星计时模型和自转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脉冲星 | 第12-13页 |
·脉冲星计时模型 | 第13-15页 |
·脉冲星自转稳定性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脉冲星及计时观测技术 | 第18-29页 |
·脉冲星及其物理特征 | 第18-19页 |
·脉冲星观测技术 | 第19-23页 |
·脉冲星的观测技术 | 第19-22页 |
·脉冲星计时观测原理 | 第22-23页 |
·脉冲星自转周期及演化 | 第23-24页 |
·脉冲星自转不稳定性的分析 | 第24-28页 |
·脉冲到达时间 | 第24-25页 |
·时间噪声 | 第25-26页 |
·跃变 | 第26-27页 |
·脉冲星自转不稳定性的起源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脉冲星计时的相对论基础 | 第29-38页 |
·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时空基准 | 第29-30页 |
·脉冲星计时观测的相对论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脉冲星计时观测的牛顿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 | 第31-32页 |
·脉冲星计时观测的相对论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PPN 坐标系统 | 第34-36页 |
·脉冲星计时的相对论建模过程 | 第36-37页 |
·脉冲星及观测者的运动方程 | 第36页 |
·脉冲星信号的传播方程 | 第36-37页 |
·本征方向 | 第37页 |
·本征时间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脉冲星计时模型研究 | 第38-63页 |
·高精度时间尺度转换 | 第38-42页 |
·坐标时与固有时的转换 | 第38-39页 |
·模型的简化及分析 | 第39-40页 |
·常用几种的时间尺度的转换关系 | 第40-42页 |
·脉冲到达时间方程分析 | 第42-45页 |
·太阳系内脉冲信号的高阶轨迹运动方程 | 第42-44页 |
·计时观测中的时间转换方程 | 第44页 |
·与VLBI 时延方程的比较 | 第44-45页 |
·脉冲双星计时模型 | 第45-47页 |
·脉冲星参考框架的本征时间 | 第45-46页 |
·三种常见的双星模型 | 第46-47页 |
·计时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7-49页 |
·脉冲相位模型 | 第47页 |
·参数的拟合过程 | 第47-48页 |
·计时模型的参数 | 第48-49页 |
·高精度的脉冲星计时模型及其精度评定 | 第49-55页 |
·计时模型 | 第49-53页 |
·精度估计 | 第53-55页 |
·Tempo2 软件对计时数据的处理 | 第55-59页 |
·星历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各种时延改正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页 |
·计时模型的误差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高精度脉冲星计时的测量 | 第63-73页 |
·计时噪声 | 第63-66页 |
·计时噪声现象 | 第63-64页 |
·计时噪声的判断和确定 | 第64-65页 |
·PTA 脉冲星的计时噪声估计 | 第65-66页 |
·TOA 摄动中各种计时效应 | 第66-69页 |
·脉冲到达时刻分析 | 第69-71页 |
·计时误差的减缓方法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脉冲星自转稳定性分析 | 第73-84页 |
·脉冲星导航及授时的基本原理 | 第73-74页 |
·脉冲星用来定义时空基准 | 第74-75页 |
·脉冲星时间尺度及预报分析 | 第75-78页 |
·脉冲星时与原子时稳定度对比分析 | 第78-83页 |
·脉冲星时稳定度的估计方法 | 第78-79页 |
·脉冲星时与原子时稳定度分析 | 第79-82页 |
·毫脉冲星计时观测对时间计量影响的一些思考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7页 |
·总结 | 第84-85页 |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85-87页 |
附录A 英文缩写 | 第87-88页 |
附录B PSRJ0437-4715 的参数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94-95页 |
一、个人简历 | 第94页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