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对造纸废水中植物多酚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造纸废水 | 第13-15页 |
| ·造纸废水分类及特点 | 第13-14页 |
| ·造纸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 第14-15页 |
| ·造纸废水的危害 | 第15页 |
| ·植物多酚有机污染物 | 第15-17页 |
| ·概述 | 第15-16页 |
| ·植物多酚的性质 | 第16页 |
| ·造纸废水中的植物多酚有机污染物 | 第16-17页 |
| ·造纸废水国内外处理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处理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外处理现状 | 第18页 |
| ·粉煤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粉煤灰处理废水的机理 | 第18-19页 |
| ·应用概况 | 第19-20页 |
| ·粉煤灰处理造纸废水方法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吸附处理 | 第20页 |
| ·联合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 ·改性处理方法 | 第2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粉煤灰与改性粉煤灰的特征分析 | 第24-37页 |
| ·粉煤灰的组成性质 | 第24-25页 |
| ·物理性质 | 第24页 |
| ·化学性质 | 第24-25页 |
| ·粉煤灰改性方法 | 第25-26页 |
| ·粉煤灰常用改性方法 | 第25页 |
| ·本实验所用改性方法 | 第25-26页 |
| ·特征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26-27页 |
| ·扫描电镜 | 第27页 |
| ·X射线衍射 | 第27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 | 第27页 |
| ·粉煤灰特征分析结果 | 第27-30页 |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27页 |
| ·扫描电镜 | 第27-28页 |
| ·X射线衍射 | 第28-29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 | 第29-30页 |
| ·改性粉煤灰特征分析结果 | 第30-36页 |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0-31页 |
| ·扫描电镜 | 第31-32页 |
| ·X射线衍射 | 第32-34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粉煤灰在废水处理中的吸附理论方法 | 第37-42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37-38页 |
|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 第37页 |
| ·Langmuir吸附等温线 | 第37-38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38-41页 |
| ·一级动力学 | 第38-39页 |
| ·二级动力学 | 第39页 |
| ·时诺维奇方程 | 第39-40页 |
| ·内部粒子扩散模型 | 第40页 |
| ·液膜扩散模型 | 第40-41页 |
| ·热力学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粉煤灰对木素磺酸钙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2-59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2-43页 |
| ·试剂 | 第42页 |
| ·材料 | 第42-43页 |
| ·仪器 | 第43页 |
| ·木素磺酸钙吸附实验 | 第43页 |
| ·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7页 |
| ·吸附剂投加量对木素磺酸钙吸附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45-49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9-54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54-55页 |
| ·pH对木素磺酸钙吸附的影响 | 第55-56页 |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改性粉煤灰对丹宁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9-83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9-60页 |
| ·试剂 | 第59-60页 |
| ·材料 | 第60页 |
| ·仪器 | 第60页 |
| ·丹宁酸吸附试验 | 第60-61页 |
|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2-82页 |
| ·投加量对丹宁酸吸附的影响 | 第62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62-69页 |
| ·接触时间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 | 第69-77页 |
|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 | 第77-81页 |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