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变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城市土地 | 第21-23页 |
·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第23页 |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 第23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人地关系论 | 第24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4-25页 |
·地租理论 | 第25-26页 |
·系统论 | 第26页 |
·协同论 | 第26-27页 |
3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 | 第27-45页 |
·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29页 |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9页 |
·各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 第29-43页 |
·各城市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 | 第30-38页 |
·各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 | 第38-43页 |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 | 第43页 |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 第43-44页 |
·土地利用区域间差异显著 | 第44-45页 |
4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第45-5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5-49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5-46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6-49页 |
·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 第49页 |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9-50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53页 |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第50-51页 |
·协调度模型 | 第51-53页 |
5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评价 | 第53-63页 |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53-54页 |
·计算指标权重值 | 第54-56页 |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障碍诊断 | 第57-63页 |
·总体分析 | 第59页 |
·因子分析 | 第59-63页 |
6 河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分析 | 第63-85页 |
·河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间分异 | 第63-66页 |
·河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 | 第66-85页 |
·高效优质协调发展类(CE_1HC_1) | 第70-71页 |
·高效良好协调发展类(CE_1HC_2) | 第71-73页 |
·高效中级协调发展类(CE_1HC_3) | 第73-74页 |
·高效初级协调发展类(CE_1HC_4) | 第74-75页 |
·中效优质协调发展类(CE_2HC_1) | 第75-76页 |
·中效良好协调发展类(CE_2HC_2) | 第76-78页 |
·中效中级协调发展类(CE_2HC_3) | 第78-79页 |
·中效初级协调发展类(CE_2HC_4) | 第79-81页 |
·低效良好协调发展类(CE_3HC_2) | 第81-8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