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框架思路 | 第13页 |
| (四)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二、《感动中国》的缘起,发展 | 第14-18页 |
| (一) 《感动中国》的缘起 | 第14-15页 |
| (二) 《感动中国》的发展 | 第15页 |
| (三) 《感动中国》评选活动 | 第15-18页 |
| 1. 《感动中国》评选标准 | 第15-16页 |
| 2. 《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 | 第16-17页 |
| 3. 《感动中国》的人物选择标准 | 第17-18页 |
| 三、《感动中国》的群体分类分析 | 第18-22页 |
| (一) 《感动中国》人物分类 | 第18页 |
| (二) 《感动中国》地位分类 | 第18-19页 |
| (三) 《感动中国》群体分类 | 第19-22页 |
| 四、《感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分析 | 第22-27页 |
| (一) 观念的开放与教育目标的层次相关性 | 第22-24页 |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与时俱进 | 第24-25页 |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法的多样与评价机制的发展 | 第25-26页 |
| (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管理的有效与控制的主动 | 第26-27页 |
| 五、《感动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下的创新性 | 第27-31页 |
| (一) 《感动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下中内容创新 | 第27-28页 |
| (二) 《感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 第28-29页 |
| (三) 《感动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下的新形式分析 | 第29-31页 |
| 六、《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1-36页 |
| (一) 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 | 第31-32页 |
| (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 | 第32-33页 |
| (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 | 第33-34页 |
| (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起创新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4-36页 |
| 七、结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