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4页 |
| 1 引言 | 第14-33页 |
| ·知觉组织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 ·知觉组织机制的理论解释 | 第16-21页 |
| ·格式塔学派的简单化原理 | 第16-18页 |
| ·赫尔姆赫兹的可能性原理 | 第18页 |
|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观点 | 第18-20页 |
| ·基于信息结构理论的观点 | 第20-21页 |
| ·知觉组织的相关研究 | 第21-28页 |
| ·知觉分组的测量范式 | 第21-25页 |
| ·知觉组织中的分组原则 | 第25-27页 |
| ·知觉分组的发展以及学习机制研究 | 第27-28页 |
| ·问题提出 | 第28-29页 |
| ·研究构思 | 第29-31页 |
| ·可能影响知觉分组的社会关系信息 | 第29页 |
| ·测量方式的选取 | 第29-30页 |
| ·总体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 2 研究一:合作关系信息在知觉分组中的作用——基于握手构建的交互模式 | 第33-50页 |
| ·实验一 | 第33-36页 |
| ·方法 | 第33-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 ·实验二a | 第36-39页 |
| ·被试 | 第37页 |
| ·实验设备与刺激材料 | 第37页 |
| ·实验流程与设计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 ·实验二b | 第39-41页 |
| ·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 ·实验三a | 第41-44页 |
| ·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 ·实验三b | 第44-47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 ·实验四 | 第47-49页 |
| ·方法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3 研究二:竞争关系信息在知觉分组中的作用——基于“对拳”构建的交互模式 | 第50-57页 |
| ·实验五 | 第50-52页 |
| ·方法 | 第50-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 ·实验六 | 第52-55页 |
| ·方法 | 第53-55页 |
| ·实验七 | 第55-56页 |
| ·方法 | 第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4 研究三:合作和竞争关系信息在知觉分组中的作用——基于动态追逐构建的交互模式 | 第57-68页 |
| ·实验八 | 第57-62页 |
| ·方法 | 第58-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 ·实验九 | 第62-64页 |
| ·方法 | 第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 ·实验十 | 第64-65页 |
| ·方法 | 第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 ·实验十一 | 第65-67页 |
| ·方法 | 第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5 总讨论 | 第68-76页 |
| ·知觉分组的社会性 | 第68-70页 |
| ·可能的非社会性影响因素 | 第68-69页 |
| ·分组的知觉性 | 第69-70页 |
| ·不同社会关系信息在知觉分组中的作用 | 第70-72页 |
| ·具有合作交互关系对象间的知觉分组效应 | 第70-72页 |
| ·具有竞争交互关系对象间的知觉分组效应 | 第72页 |
| ·利用社会相关信息进行知觉分组的特殊性 | 第72-73页 |
| ·对知觉组织机制相关理论的贡献 | 第73-74页 |
| ·社会信息加工与知觉阶段的交互 | 第74-76页 |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6-78页 |
|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 附录 | 第89-93页 |
| 附录一:实验指导语 | 第89-90页 |
| 附录二:事后调查问卷1 | 第90-91页 |
| 附录三:事后调查问卷2 | 第91-92页 |
| 附录四:主观评定问卷 | 第92-93页 |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