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4页 |
| 1 绪论 | 第14-32页 |
|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21页 |
| ·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 ·间隙对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 ·间隙机构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含间隙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24-29页 |
| ·含间隙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间隙转动副动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9-32页 |
| 2 含间隙副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 第32-56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的夹具 | 第33-39页 |
| ·夹具要求 | 第34-35页 |
| ·夹具模态特性分析 | 第35-39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39-45页 |
| ·间隙转动副动力学方程 | 第39-42页 |
| ·有约束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42-43页 |
| ·动力学方程的直接积分方法 | 第43-45页 |
| ·含间隙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第45-54页 |
| ·建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的原理和方法 | 第45-47页 |
|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47-50页 |
| ·转动副间隙模型 | 第50-51页 |
| ·含间隙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3 正弦定频振动激励下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56-78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间隙转动副 | 第57-61页 |
| ·间隙转动副定义 | 第57页 |
| ·间隙转动副数学模型 | 第57-61页 |
| ·干摩擦接触力 | 第61-66页 |
| ·球面接触力 | 第62-65页 |
| ·圆柱面接触力 | 第65-66页 |
| ·数值仿真研究 | 第66-77页 |
| ·算例一:含间隙连杆电液振动试验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7-72页 |
| ·算例二:含间隙摩托车电液振动试验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72-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4 随机振动激励下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78-104页 |
| ·引言 | 第78-79页 |
| ·间隙转动副摩擦力学模型 | 第79-82页 |
| ·摩擦力模型 | 第79-81页 |
| ·基于LuGre间隙转动副摩擦力 | 第81-82页 |
| ·带润滑间隙转动副碰撞力模型 | 第82-91页 |
| ·碰撞中能量耗散与恢复系数的关系 | 第82-87页 |
| ·带润滑间隙转动副模型力学模型 | 第87-91页 |
| ·数值仿真研究 | 第91-103页 |
| ·仿真算例:含间隙摩托车电液振动试验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92-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5 含间隙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第104-124页 |
| ·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构成 | 第104-110页 |
| ·多轴电液振动台 | 第106-108页 |
| ·振动控制器 | 第108-109页 |
| ·实时信号处理与控制 | 第109-110页 |
| ·含间隙转动副多轴电液振动试验系统 | 第110-113页 |
| ·正弦定频激励下系统动力学特性实验 | 第113-118页 |
| ·摩托车实验平台 | 第11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6页 |
| ·连杆实验平台 | 第11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6-118页 |
| ·随机振动激励下系统动力学特性实验 | 第118-122页 |
| ·单间隙转动副系统 | 第118-120页 |
| ·两个间隙转动副系统 | 第120-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论文总结 | 第124-125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 ·展望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7-138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7页 |
| 攻读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37-138页 |
| 国际标准制定(主要参与人之一) | 第138页 |
| 获得的奖励或荣誉 | 第138页 |
| 教育与工作经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