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年间勤王部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概念的解释及勤王的渊源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勤王命令的颁布与勤王部队的进发 | 第16-30页 |
一、勤王命令的颁布 | 第16-19页 |
二、勤王命令的传递方式 | 第19-21页 |
(一) 遣专使急递传递 | 第19-20页 |
(二) 持蜡书间道传递 | 第20-21页 |
三、勤王部队的进发 | 第21-25页 |
(一) 金军第一次攻宋时勤王部队的进发 | 第21-23页 |
(二) 金军第二次攻宋时勤王部队的进发 | 第23-25页 |
四、勤王部队的态度 | 第25-30页 |
(一) 积极勤王 | 第25-27页 |
(二) 消极勤王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勤王部队的统率机构与后勤保障 | 第30-46页 |
一、勤王部队的统率机构 | 第30-38页 |
(一) 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 | 第30-32页 |
(二) 河北、河东宣抚使司 | 第32-33页 |
(三) 四道都总管司 | 第33-35页 |
(四) 陕西五路制置使司 | 第35页 |
(五) 江浙、福建经制使司 | 第35-36页 |
(六) 陕西五路宣抚使司 | 第36页 |
(七) 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 第36-38页 |
二、勤王部队的后勤保障 | 第38-46页 |
(一) 勤王部队的军需来源 | 第39-41页 |
(二) 后勤供应的组织者 | 第41页 |
(三) 后勤供应的主要方式 | 第41-43页 |
(四) 勤王部队的医疗救护 | 第43页 |
(五) 后勤保障对战事的影响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勤王部队的总兵力与作战能力 | 第46-64页 |
一、勤王部队的总兵力 | 第46-49页 |
(一) 勤王部队第一次入援时的总兵力 | 第46-47页 |
(二) 勤王部队第二次入援时的总兵力 | 第47-49页 |
二、勤王部队的人员组成 | 第49-52页 |
(一) 乡兵 | 第49页 |
(二) 僧人 | 第49-50页 |
(三) 受招安的盗贼 | 第50页 |
(四) 临时招募的百姓 | 第50-52页 |
三、勤王部队的军纪 | 第52-54页 |
(一) 军纪整肃 | 第52页 |
(二) 军纪涣散、败坏 | 第52-54页 |
四、勤王部队的奖惩 | 第54-59页 |
(一) 对勤王将士的奖励情况 | 第54-56页 |
(二) 对勤王将士的惩处情况 | 第56-59页 |
五、勤王部队的作战能力 | 第59-64页 |
(一) 整体表现极其低下 | 第59-61页 |
(二) 个别部队作战能力较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勤王部队的人员去向与失败原因 | 第64-72页 |
一、勤王部队的人员去向 | 第64-66页 |
(一) 被遣返回原地 | 第64页 |
(二) 逃跑 | 第64-65页 |
(三) 散为盗贼 | 第65页 |
(四) 奠定了南宋军队的基础 | 第65-66页 |
二、勤王行动的失败原因 | 第66-72页 |
(一) 军政败坏 | 第66-68页 |
(二) 妥协投降 | 第68-70页 |
(三) 缺少有效的统率机构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一、古籍文献 | 第74-76页 |
二、今人论著 | 第76-77页 |
(一) 著作 | 第76页 |
(二) 论文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