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第2章 超快光学探测与操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17-27页 |
·Pump-probe 技术与瞬态光谱原理及测量方法 | 第17-21页 |
·Pump-probe 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 第17-18页 |
·瞬态光谱原理与测量方法 | 第18-21页 |
·Pump-control 操控的基本原理 | 第21-27页 |
·激光脉冲作用下分子跃迁过程的理论描述 | 第22-24页 |
·分子解离过程的Pump-control 操控原理 | 第24-27页 |
第3章 激光-等离子体复合过程与量子态探测的实验方法 | 第27-55页 |
·激光-固体靶诱导等离子体的产生 | 第27-35页 |
·纳秒激光脉冲作用下Cu 靶面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27-31页 |
·纳秒激光脉冲诱导等离子体产生过程的瞬态光谱研究 | 第31-35页 |
·等离子体复合过程的能量转移 | 第35-40页 |
·等离子体中原子特征谱线的识别 | 第35-37页 |
·Cu 等离子体中原子激发态的能量转移路径 | 第37-40页 |
·Cu 原子量子态演化动力学的瞬态光谱探测 | 第40-47页 |
·等离子体复合过程中量子态55′~4D_(7/2) 的形成与探测 | 第40-44页 |
·等离子体复合过程中量子态4d′~4F_(9/2) 的形成与探测 | 第44-47页 |
·固体表面纳秒激光脉冲刻蚀过程的超快曝光成像研究 | 第47-55页 |
·飞秒激光脉冲曝光采集瞬态图像的原理 | 第47-49页 |
·固体表面纳秒激光脉冲刻蚀过程的飞秒曝光监测 | 第49-55页 |
第4章 NaI 分子预解离振荡过程及其解离通道分支比操控的模拟研究 | 第55-107页 |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与线性变分原理 | 第55-58页 |
·Born-Oppenheimer 近似 | 第56-57页 |
·线性变分原理 | 第57-58页 |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及其转动与振动结构 | 第58-65页 |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 | 第58-60页 |
·双原子分子转动和振动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60-61页 |
·双原子分子的转动能级与光谱 | 第61-62页 |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能级与光谱 | 第62-65页 |
·NaI 分子预解离过程的半经典理论描述 | 第65-76页 |
·NaI 分子势能曲线及绝热耦合势阱 | 第65-68页 |
·NaI 分子预解离振荡及解离几率 | 第68-69页 |
·NaI 分子预解离过程的经典力学描述 | 第69页 |
·NaI 分子预解离振荡及操控解离通道分支比的半经典理论 | 第69-76页 |
·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下NaI 分子的预解离振荡过程 | 第76-91页 |
·泵浦光波长对预解离过程的影响 | 第77-85页 |
·泵浦光脉冲时间宽度对预解离过程的影响 | 第85-87页 |
·泵浦光功率密度对预解离过程的影响 | 第87-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NaI 分子预解离几率的超快控制 | 第91-107页 |
·施控光波长对NaI 分子预解离几率的贡献 | 第91-95页 |
·施控光脉冲时间宽度对NaI 分子预解离几率的贡献 | 第95-97页 |
·施控光功率密度对NaI 分子预解离几率的贡献 | 第97-100页 |
·施控光脉冲与泵浦光脉冲的时间延迟对NaI 分子预解离几率的贡献 | 第100-104页 |
·小结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附录A:Cu 原子跃迁特征谱线表 | 第121-127页 |
附录B:Na 原子35 电子和I 原子5p 电子的重叠积分 | 第127-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