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导言 | 第9-19页 |
(一) 问题提出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 城市化 | 第13-15页 |
2. 城乡结合部 | 第15-17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 规范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 实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 文献调查法 | 第17页 |
(五)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二、城市化进程中“黑车”治理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 第19-25页 |
(一) “黑车”及“黑车”治理 | 第19-20页 |
1. “黑车” | 第19页 |
2. 治理与“黑车”治理 | 第19-20页 |
(二) 城市化进程中“黑车”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页 |
2. 政府规制理论 | 第20-21页 |
(三) 城市化进程中“黑车”治理的现实依据 | 第21-25页 |
1. 侵占道路,破坏城市文明形象 | 第22页 |
2. 侵犯乘客合法权益,给乘客造成身心伤害 | 第22-23页 |
3. 偷漏国家税费,造成税费流失 | 第23页 |
4. 挤压出租车生存空间,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 第23-24页 |
5. 挑战执法部门能力,降低政府公信力 | 第24-25页 |
三、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黑车”现状 | 第25-31页 |
(一)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黑车”概述 | 第25-28页 |
1. “黑车”运营人员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2. “黑车”分类 | 第26-27页 |
3. “黑车”运营特征 | 第27-28页 |
(三)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黑车”治理成就及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1.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黑车”治理的成就 | 第28-29页 |
2. 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黑车”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四、长沙市城乡结合部“黑车”治理难的原因 | 第31-38页 |
(一) 公共交通的供不应求是“黑车”存在的根源 | 第31-32页 |
(二) “黑车”运营的优势 | 第32-33页 |
1. “黑车”运营的成本优势 | 第32-33页 |
2. “黑车”运营时间的优势 | 第33页 |
(三) 政府部门治理难度大 | 第33-35页 |
1. 运管部门力量不足,执法任务繁重 | 第33页 |
2. 运管部门执法手段单一,取证难度大 | 第33-34页 |
3. 运管部门执法环境差,处罚难度大 | 第34-35页 |
4. 执法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联合执法的可操作性差 | 第35页 |
(四) 城乡结合部治理环境的复杂性 | 第35-38页 |
1. 社会管理难度大 | 第36页 |
2.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突出 | 第36-38页 |
五、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黑车”的治理对策 | 第38-48页 |
(一) 借鉴国外客运市场经验 | 第38-40页 |
1. 出租车市场的管制经验 | 第38-39页 |
2. 提供约租车服务 | 第39-40页 |
(二)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 第40-42页 |
(三) 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 | 第42页 |
(四) 整治二手车市场 | 第42-43页 |
1. 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市场 | 第42-43页 |
2. 依法严打出租车交易黑市 | 第43页 |
(五) 关注并改善“黑车”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 | 第43-45页 |
1. 拓宽就业渠道,降低城市创业门槛 | 第43-44页 |
2.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44-45页 |
(六) 重构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 第45-46页 |
(七)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黑车”的认识 | 第46-48页 |
六、结论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