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中文文摘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绪论第12-28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9页
 三、研究意义第19-21页
 四、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2-25页
 六、创新与不足第25-28页
第一章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认识第28-46页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第28-32页
  一、城市化及其模式第28-29页
  二、国外城市化历程与典型发展模式第29-30页
  三、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第30-32页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的基础理论第32-35页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第32-33页
  二、区域经济理论第33-35页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5页
 第三节 小城镇内涵、功能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第35-41页
  一、小城镇的概念第35-36页
  二、小城镇的功能第36-38页
  三、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第38-41页
 第四节 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第41-46页
  一、发展小城镇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第41-42页
  二、发展小城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42-44页
  三、发展小城镇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第44-46页
第二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历程及现状第46-66页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历史第46-56页
  一、上海小城镇发展历程第46-48页
  二、江苏小城镇发展轨迹第48-52页
  三、浙江小城镇发展脉络第52-56页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第56-66页
  一、小城镇数量多,空间密度大第56-57页
  二、区域内小城镇发展趋向平衡第57-60页
  三、以中心镇培育为重点,区域小城镇增长极基本形成第60-66页
第三章 我国长三角及东部其它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分析第66-94页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第66-76页
  一、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第66-68页
  二、京津冀地区小城镇概况第68-70页
  三、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分析第70-76页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分析第76-82页
  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第76页
  二、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第76-78页
  三、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点第78-82页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第82-86页
  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第82-83页
  二、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特点第83-86页
 第四节 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分析第86-94页
  一、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的比较第86-89页
  二、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未来发展趋势第89-94页
第四章 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启示第94-120页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及经验借鉴第94-108页
  一、欧美三国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第94-97页
  二、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第97-103页
  三、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借鉴第103-108页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经验及教训第108-115页
  一、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历程第108-111页
  二、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经验及教训第111-112页
  三、对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启示第112-115页
 第三节 拉美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教训第115-120页
  一、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情况第115-116页
  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教训第116-117页
  三、拉美小城镇发展教训引发的思考第117-120页
第五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律探索第120-132页
 第一节 小城镇不均衡—相对均衡发展规律第120-122页
 第二节 小城镇工业化与城镇化伴生发展规律第122-124页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第124-127页
 第四节 小城镇空间形态高层次演进规律第127-132页
第六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第132-148页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第132-134页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第134-138页
 第三节 持续推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第138-148页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扎实小城镇产业根基第138-139页
  二、继续坚持技术创新理念,推动小城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139-140页
  三、探索城乡统筹的现实路径,构建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第140-144页
  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城镇第144-14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8-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个人简历第172-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结构和特征
下一篇:汉字讹变现象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