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适度规模--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次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1-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4-16页 |
2 公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公债的发展史 | 第16-23页 |
·公债的概念 | 第16-17页 |
·公债规模与公债适度规模的概念 | 第17页 |
·公债的发展史 | 第17-23页 |
·古代公债阶段 | 第17-18页 |
·现代公债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公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继续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公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迅速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公债在“滞胀”过后的适度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对于公债发展史的总评 | 第22-23页 |
3 公债理论的发展 | 第23-31页 |
·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公债理论 | 第23-24页 |
·古典经济学派的公债理论 | 第24-26页 |
·古典经济学派的公债理论 | 第24-25页 |
·对古典经济学派公债理论的评价 | 第25-26页 |
·凯恩斯主义的公债理论 | 第26-28页 |
·凯恩斯主义的公债理论 | 第26-27页 |
·对凯恩斯主义公债理论的评价 | 第27-28页 |
·新自由主义的公债理论 | 第28-29页 |
·对公债理论的总结与评述 | 第29-31页 |
4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 | 第31-40页 |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31-32页 |
·公债对国民经济的效应分析 | 第32-39页 |
·勒纳效应分析 | 第32-34页 |
·挤出效应分析 | 第34-35页 |
·公共支出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货币供给效应分析 | 第36-37页 |
·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分配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对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评价 | 第39-40页 |
5 基于公债可持续性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 | 第40-47页 |
·多马的公债规模理论 | 第40-41页 |
·扎哈的公债规模理论 | 第41-42页 |
·对公债可持续性的检验 | 第42-43页 |
·公债适度规模的测度 | 第43-47页 |
·测度公债规模的指标 | 第44-45页 |
·公债适度规模的测度指标的评价 | 第45-47页 |
6 基于抽象模型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 | 第47-57页 |
·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 | 第47-55页 |
·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47-49页 |
·扭曲税制下的公债适度规模模型 | 第49-51页 |
·不完全市场下的公债适度规模模型 | 第51-54页 |
·其他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 | 第54-55页 |
·其他基于抽象模型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 | 第55-56页 |
·对基于抽象模型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评价 | 第56-57页 |
7 三种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 第57-61页 |
·三种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区别 | 第57-58页 |
·三种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的联系 | 第58-61页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页 |
·基于欧债危机视角下的建议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