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电动轿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问题的描述及意义 | 第12-14页 |
·电动轿车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8-22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再生制动系统和制动防抱死系统概述及性能研究 | 第22-40页 |
·再生制动系统概述 | 第22-23页 |
·再生制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 第22-23页 |
·几种典型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23页 |
·本文所利用的再生制动控制算法 | 第23-26页 |
·低速模式 | 第25页 |
·高速模式 | 第25-26页 |
·再生制动系统关键部件特性研究 | 第26-30页 |
·制动防抱死系统概述 | 第30-35页 |
·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30页 |
·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 | 第30-32页 |
·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辅助算法 | 第32-35页 |
·液压制动系统特性研究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研究 | 第40-70页 |
·RBS、ABS 和系统结构对于协调控制算法的限制条件分析 | 第40-49页 |
·RBS 对于协调控制算法的限制条件分析 | 第40页 |
·ABS 对于协调控制算法的限制条件分析 | 第40-45页 |
·软件结构对于协调控制算法的限制条件分析 | 第45-48页 |
·不同限制条件对于协调控制算法的总体分析 | 第48-49页 |
·ABS 触发后完全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算法设计 | 第49-53页 |
·ABS 触发后退出电机制动力矩至稳定范围算法研究 | 第53-59页 |
·电机是否在 ABS 力矩调节稳定范围的确定 | 第53-56页 |
·ABS 触发后退出电机制动力矩至稳定范围算法设计 | 第56-59页 |
·ABS 触发前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算法研究 | 第59-69页 |
·ABS 触发前制动状态分析 | 第60-61页 |
·ABS 触发前退出电机制动力矩算法设计 | 第6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建模与离线仿真研究 | 第70-110页 |
·Matlab/Simulink 离线仿真建模介绍 | 第70-83页 |
·协调控制器模型 | 第70-76页 |
·液压控制单元模型 | 第76-77页 |
·电机模型 | 第77-78页 |
·电池模型 | 第78-79页 |
·力矩耦合模型 | 第79-80页 |
·轮胎及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80-83页 |
·仿真条件及评价指标分析 | 第83-84页 |
·仿真条件分析 | 第83-84页 |
·评价指标分析 | 第84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4-108页 |
·高附着路面仿真结果分析 | 第84-92页 |
·低附着路面仿真结果分析 | 第92-99页 |
·对接附着路面仿真结果分析 | 第99-105页 |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105-107页 |
·选用不同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的分析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5章 再生制动与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硬件在环仿真研究 | 第110-122页 |
·硬件在环实验台架的总体方案 | 第110-112页 |
·硬件部分 | 第111-112页 |
·模型部分 | 第112页 |
·软件部分 | 第112页 |
·硬件在环实验仿真结果研究 | 第112-121页 |
·高附着路面仿真结果 | 第113-115页 |
·低附着路面仿真结果 | 第115-118页 |
·对接附着路面仿真结果 | 第118-120页 |
·硬件在环实验仿真结果综合研究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22-124页 |
·全文总结 | 第122-12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23页 |
·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